12.19.2006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7th edition

這本書是去年去印度的時候買的, 臺灣的商周也有出版中譯本, 書名是登山聖經, 整體的品質還不錯. 如果喜歡爬山的話, 值得買來一看. 不過在臺灣的話, 銷售量應該不怎麼好, 我看 PCHOME 現在都已經在跳樓拍賣了.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前幾章講的是野外活動入門, 包括怎麼選擇裝備、導航、體能調適、如何減少對環境的衝擊等等; 第二部分包括繩結、確保及垂降; 第三部分是攀岩; 第四部分是冰雪攀; 第五部分是登山安全及救難; 第六部分是高山的環境.

幾乎從新手到老手都能從這本書當中受益. 最可惜的是, 它裡面有幾章在臺灣很難派上用場, 主要是第四部分的冰雪攀部分. 臺灣會下雪的地方本來就少, 雪要下到足以進行冰攀, 那就更難了. 偏偏近來也許是溫室效應的關係, 往往十個冬天有九個暖冬, 所以現在國內也有人在組織去韓國、法國的冰攀活動了.

回想今年年初的時候, 本來已經報名了小鬍子的初級雪訓, 在行前的時候也認真地學了雪地行進、冰斧冰爪的使用及滑落制動, 心中幻想著在視線模糊的大風雪之中, 我和繩伴走在一片陡坡之上, 突然之間, 他滑落了! 一轉身, 我把冰斧往雪地砍下去, 同時感覺到我和他之間的繩子因為他的滑落而拉緊. 但是我砍下的第一下沒有制動住, 我們仍然在往下墜, 眼看下面是個幾百公尺深的溪谷. 第二下、第三下... 同時把兩膝抵住雪坡, 我一定要制動住! 終於, 我們兩個都停住了. 吸了一口氣, 這時候該點根煙吧?

結果那年沒下雪. 而我也沒在抽煙(冷).

其實有下啦, 但那是一個月後的事了. 那次的行前訓練也相當精實, 一早起就先跑個十幾公里, 然後在龍洞那裡爬上爬下兩天. 回程的時候, 我剛好搭繩伴的車, 我們天南地北地聊, 他也是去過很多地方的人. 然後聊到印度, 他說他很喜歡遠滕周作寫的深河. 深河呀... 我想他會是個可靠的繩伴, 可惜最後沒能上山成行.

繩伴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 在冰雪攀之中, 你們禍福與共, 生死相依, 透過一條繩子, 維繫著絕對的信任與依賴. 這是即使情人, 家人, 在那一刻也無法取代的.

好像有點離題了. 登山聖經中有一段, 是講冰河裂隙的行進:

「當三人繩隊穿過一個隱藏的冰河裂隙, 會掉下去的多半是繩隊的第一個人. 試想這幅景像: 你是中間的隊員, 現在, 行走在前方 15公尺的繩伴突然跌入雪中不見了, 你該怎麼辦? 立刻制動!馬上臥倒做出滑落制動, 止住他的墜勢, 另一個繩伴也要這樣做.」接著就講解制動後的幾個步驟, 例如設置固定點系統之類的, 想辦法把冰河裂隙中的繩伴救上來.

聽起來很迷人, 不是嗎? 可惜臺灣完全沒有冰河裂隙這種美景.

12.07.2006

Cambodia

正當跟幾個同事在計劃要去 Cambodia 的行程一直定不下來時, 友人 C 居然也已經從寮國晃到那裡了! 而且還頗稱讚那裡的人們. 其實決定一趟旅行愉快與否, 往往不是去的景點, 而是遇到的人. 也許是旅伴, 也許是當地的人.

後來仔細地算了一下, 我認識的人當中, 有幾個人去過 Cambodia. 居然已經有八個了! 真是的, 乾脆機票買一買下下禮拜就飛過去好了... 說不定計劃到最後還是流產 :(

11.23.2006

午夜之門

「我有個美國朋友是個老紐約。有一回搭出租車去甘乃迪機場,隨口問司機從哪兒來。司機一下火了,用濃重的外國口音說,從哪兒來從兒來,每回人都這麼問,可等他說出自己國家,沒一個知道。我的朋友說讓我試試。司機說好,我說出國名你說出首都,這趟算我的,否則加倍收費。成。司機說阿爾巴尼亞。他不僅說出首都地拉那,還提到阿爾巴尼亞一個男高音的名字,可把司機樂壞了,下車時怎麼也不般收費。」 --北島,《午夜之門》

我還記得幾年前看過一部溫文德斯的電影,《百萬大飯店》。一間老舊的飯店裡住著一群,或者酗酒,或者幻想,或者製造罪惡的人們。導演用這個飯店定格了這個社會中龐大一群沒有名字、沒有記憶、不抱希望的人們的流浪歷程。儘管不提及過去還有未來,時間的流動性卻神奇地在這個格子裡呈現了。但是顯然敘事者本身跟他們是不同的族類,於是明明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觀者感受到的仍是種疏離的悲哀。

但是如果是由流浪者本身來書寫流浪者的故事呢?

「每一次出走和流浪都是為了要久別重逢。」那是蔣勳式的飄泊。但恐怕久別才是真的,重逢無論如何都是恩賜。所謂的重逢難得是再次見面,但流浪者的相遇都是一閃而逝,不會出現相同的軌跡。

北島是個詩人,但他僅有的兩本散文集--也許還是用左手寫的--卻像孟悅說的,「裡面不知道一種什麼東西那樣深深攫住我」,尤其是《午夜之門》這本。北島的散文中,從來也不去做文學批評,也不去探索什麼內心的神祕形上主義,連回憶的成份也極稀少,他只是寫下那群與他相同的朋友相識與相聚的記錄,連地方都不重要,地名只是人在移動時的路標。

幾乎是一貫的,從《藍房子》開始,筆觸低調,冷得可怕。但到了《午夜之門》這本書中的前四篇文章:紐約變奏、巴黎故事、卡夫卡的布拉格、午夜之門,終於出現了強大的感染力。他在午夜之門這篇中,寫國際作家會議造訪巴勒斯坦的情形,在文字中對以色列做出強烈的批判,這種情況對他來說是極其罕見的。在不論他的政治正確性的前提下,你很難不受他的文字所影響,轉而同情 98'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葡萄牙小說家 Saramago 所說的 "What is happening in Palestine is a crime that we can compare to what occurred in Auschwitz."

只是轉念一想,拿奧茨維茲集中營的種族滅絕來比擬以巴的紛爭是何其荒謬,對曾是受害者的以色列來說又是何等諷刺。但顯然北島是極為同情巴勒斯坦這個具有強烈流放色彩的「國家」,尤其迫害它的正是自詡上帝子民卻曾千年漂泊的以色列。

我跟一個朋友說起這本書,要他讀讀這本書的前幾篇。他只覺得平凡無奇。我想流浪者寫流浪者的故事,還是要給流浪者來讀才有興味吧。

11.20.2006

Champs-Elysées

我很喜歡這首法文歌, 應該是我最喜歡的法文歌吧.

這個周末去公司的 training, 第一天晚會居然剛好聽到有人上台唱這首歌, 可惜現場太吵了, 沒能好好地聽. 知道他歌詞意思的人應該不多, 但其實寫得很不賴. 回來後翻了一下硬碟, 終於找到塵封已久的中法對照.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不是因為 Lexus RX330 , 而是以前修法文時. 老師總會在下課時間放些法文歌, 某一次聽到後, 就沒再忘掉了.

我還記得曾跟朋友說, 這首歌聽起來有點悲傷, 他好像說我神經病還什麼的.

以前總是會做些比較莫名其妙的事, 修法文也是其中之一. 從 Meteor 某一天從我的生命中徹底地消失後, 我就開始像個法醫般回憶每一個細節, 解剖我們的愛情, 想抓住每一道即將要消失的靈光片羽.

於是我會坐著同個路線的公車, 卻想不起來是在哪裡下站的; 會去我們一起去過的咖啡店點杯咖啡, 但也忘記她點過什麼; 記憶之光太過微弱, 就像照片開始泛黃, 再也沒有光澤.

在那個她在學法文, 我必須等她下課, 然後一起吃著難吃學校餐聽的日子裡, 我們會一起去圖書館, 有時她小聲地唸法文給我聽, 但我一句也聽不懂.

「ㄟ, 我好睏喔, 想回宿舍睡覺了.」
「等一下, 我再唸一遍, xxx......... 聽清楚了嗎?」
「我一定很快就忘記了.」我笑著說.
「什麼都可以忘記, 就是這句不可以忘記!」她生氣地說.

所以一切都熄滅之後, 我忽然想知道, 法文課上起來是什麼樣子, 我就開始去修法文, 一學就是兩年.

但最後, 我還是忘記了. 我想, 如果我是台錄音機就好了.

---------------------------------------------------------------------------------------

Je m'baladais sur l'avenue le coeur ouvert à l'inconnuJ'avais envie de dire bonjour à n'importe quiN'importe qui et ce fut toi, je t'ai dit n'importe quoiIl suffisait de te parler, pour t'apprivoiser
我在大道上散步,對任何人敞開心門我渴望對遇到的任何人說聲日安而那個人,就是妳,我對妳隨便說了些話只要能和妳說上話,就足夠讓妳敞開心房

Aux Champs-Elysées, aux Champs-ElyséesAu soleil, sous la pluie, à midi ou à minuitIl y a tout ce que vous voulez aux Champs-Elysées
在香榭大道上,在香榭大道上在陽光下,在雨裡,在中午或在午夜香榭大道總是有你想要的東西

Tu m'as dit "J'ai rendez-vous dans un sous-sol avec des fousQui vivent la guitare à la main, du soir au matin"Alors je t'ai accompagnée, on a chanté, on a danséEt l'on n'a même pas pensé à s'embrasser
妳對我說,妳跟幾個地下室的瘋子有約他們靠著手上的吉他過活,從夜晚到白天所以我陪了妳去,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並且不假思索地親吻起來

Aux Champs-Elysées, aux Champs-ElyséesAu soleil, sous la pluie, à midi ou à minuitIl y a tout ce que vous voulez aux Champs-Elysées
在香榭大道上,在香榭大道上在陽光下,在雨裡,在中午或在午夜香榭大道總是有你想要的東西

Hier soir deux inconnus et ce matin sur l'avenueDeux amoureux tout étourdis par la longue nuitEt de l'Étoile à la Concorde, un orchestre à mille cordesTous les oiseaux du point du jour chantent l'amour
昨夜的兩個陌生人,今早一起走在大道上兩個情人被漫長的狂歡夜搞得暈頭轉向從凱旋門到共和廣場,有如千弦合奏所有黎明的鳥兒歌頌著愛情

Aux Champs-Elysées, aux Champs-ElyséesAu soleil, sous la pluie, à midi ou à minuitIl y a tout ce que vous voulez aux Champs-Elysées
在香榭大道上,在香榭大道上在陽光下,在雨裡,在中午或在午夜香榭大道總是有你想要的東西

11.12.2006

M 型社會

我已經好一陣子沒有看商業類的書了, 因為覺得很多理論, 其實都只是重新用一個很炫的名詞包裝. 例如:

1. 紫牛: 不外乎是差異化, 利用口碑達到行銷目的
2. 藍海策略: 還是差異化, 只是不像紫牛那麼偏重行銷面, 概念不外乎尋找利基市場(只是這個市場大了點)
3. 長尾理論: 簡單說就是積少成多.

另一類的書是所謂歌功頌德, 分為兩種, 哪間企業成功, 就有關於那間企業或其領導人成功的故事書籍出現. 但大多是後見之明, 或隱惡揚善.

這一類的書中的典型是前 HP 總裁 Fiorina, 最近她要出回憶錄, 又是各界交相讚譽. 但問題是, HP 根本是被她搞得烏煙瘴氣, 跟 Compaq 失敗的合併, 與 HP 創辦人後人的內鬥, 最後不光采地被逼下台. 這還不提她進 HP 前怎麼讓朗訊從高峰跌落. 儘管如此, 她還是年年被《財星》雜誌選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女性. 當然, 所謂「影響力」是有好有壞.

商業類還是有不少好書蠻值得一讀, 例如 Jack Welch 的自傳, 講賽局理論的競合策略, Michael Porter 一系列競爭力的書籍, 最近的蘋果橘子經濟學. 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 邏輯清晰, 用一連串令人信服的推理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再來就講到大前研一這本 M 型社會, 本來以為也只是個舊瓶裝新酒的名詞, 說穿了不就是在說貧富差距擴大嗎? 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

不過這本專門在講日本社會現況的書, 倒蠻值得一讀的. 因為裡面有些現象, 套到臺灣來看也是一拍即合. 對於一些問題, 大前研一提出的解決方法老實說, 很有創意, 他的理由也蠻能說服我的. 其中之一是把日本改成像聯邦那樣, 分為幾個道州, 不再經由中央來計劃一切發展.

下面整理的主要是日本目前的一些「問題」, 及我的一些註記, 解決方案可以去看書, 這本書還算蠻 lightweight, 內容也值得一讀.

1. 政府債務排名世界第一, 人口高齡化速度世界第一 --前者會引發類似阿根廷在 2001 年底的國家財政破產? --中位數是五十歲, 因此變成一個沒有活力的國家, 且自然人口減少 --對照組: 巴西

2. 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存款, 熱錢卻不流入市場 --主要集中在高齡者身上

3. 景氣循環說其實已經不管用, 不是熬過現在景氣就會好轉. 一般通貨緊縮是因為供過於求, 貨幣量少於物品流通量, 但目前情況是: 視貨物為非必要品的高齡化人口增加既有的生產方式轉成庫存非必要的及時生產方式(?) 3. 對未來感到不安, 認為金錢比擁有物質重要的消費者心理

4. 景氣還在長期衰退 --既然儲蓄額龐大, 應該要升息, 增加個人收入; 而非降息 按: 目前日本的利率仍極低

5. 盲目的國產信仰(這部分的論述相當精采) --農產品最為明顯, 民眾花上無謂的金錢, 政府也補助龐大金額於農業. --該淘汰的就該淘汰, 怎麼就不去補助失業的人口?

6. 官商利益共同體 --公務人員是鐵飯碗, 但冗員過多, 九成公務員都該走, 不能讓大家都想當公務員. --進行的改革又是「打地鼠」式的

7. 接受海外移民 --很多問題都出在日本目前的人口結構. --以日本一直以來的封閉社會風氣, 這應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對照組: 美國

8. 用別國的錢來繁榮本地 --對照組: 美國
本來以為日本的景景漸漸有在回升, 於是前陣子買了支日本基本, 沒想到居然漲也不漲. 看了這本書後的第一個感覺是: 趕快出場. 但是一遲疑之下沒有動作, 現在已經 -6% 了.. 依我看日本大概會再趴一陣子, 多來注意新首相上任後的改革方案, 希望別像上個小泉內閣被大前批得滿頭包.

11.11.2006

南二段記行--下

Day2
第二天的行程也很累, 到嘉明湖的路還算平坦好走, 我們趕上了日出, 霧嵐之中, 湖畔已經有人早起散步, 如果每天早起, 都面對這樣的湖光山色, 該有多好? 只是, 沒有網路, 沒有電視, 不能洗澡, 吃得陽春. 其實聽起來好像就是古人的生活罷了.

看完嘉明湖的日出後, 美雪說她走不下去了, 想往回走, 在大家好說歹說之下, 終於又上路. 走了不久, 見到往南二段的指標, 心中小鹿亂撞, 可惜持續沒多久, 因為接下來陡下八百公尺的稜線到拉庫音溪, 腳都軟了. 到拉庫音溪時脫鞋子過溪. 還記得可可西里裡面有一段在溪水中過溪追逐的畫面嗎? 我那時看到心想: 哇, 那溪水很冷耶. 嗯, 就是那種溫度吧. 過溪時憲國不小心滑了一跤, 鞋襪都溼了, 後來一整天, 他一有機會就在曬鞋襪, 溪畔就是拉庫音溪山屋, 終於我們留了幾罐綠巨人玉米粒在山屋, 希望有緣人吃之. 我們許下一個宏願, 下次來南二段糧食就不帶了, 吃山屋裡的食物就好了.(不要有人當真哪..)

可惜山屋不是我們今晚要住的地方(才幾點), 接下來就是連續上坡, 上到天荒地老後終於... 到了假山頭, 真有他的. 好不容易到南雙頭山後, 已經是下午三點多, 此時雖然兵疲馬困, 但營地未到, 只好繼續往前殺. 此時水已剩不多, 但大夥都把希望放在營地上. 值得一提的是南雙頭山看到的雲瀑, 傾瀉而下, 煞是壯觀.

五點許終於到了營地, 但一看傻眼, 只有乾涸的池子, 哪來的水? 於是其它人先準備紮營, 我跟招坤走遠一點找水. 旁邊還有一塊更大的凹地, 但也是乾掉. 遠遠聽到下方溪谷中有水聲, 但離多遠不知道. 天色已晚, 不宜貿然下切取水. 還是要摸黑到雲峰下營地? 那裡就有水. 不過看大家的狀況, 可能會摸很黑. 於是只好就地撐一晚, 集合大家的水後還有 1500cc, 隨便煮個熱水分著喝就算了, 吐司太乾也吃不下去.

這天帳篷睡起來真冷, 真想念山屋. 對了, 睡同一個帳篷才發現奇峰打呼聲音真大... 又冷又累又餓之下, 就著山風月色睡著了.

Day3一大早三點多就起床, 摸早黑之下鑫理踩到(?)一隻山羌, 雙方都嚇了一跳. 兩個小時就到殺到雲峰下營地, 我和鑫理, 憲國下切取水. 最好像路標說的只有一百米啦, 起碼是兩三百米的陡坡, 而且我還得半掛在岩壁上取水, 不然下到溪畔大概還要一百米. 取了起碼兩三萬 cc (!)的水之後, 終於開始煮食, 把昨晚的份一起吃回來. 吃完後招坤和憲國去攻雲峰, 其它人則輕鬆行到轆轆谷山屋. 回頭一看, 三叉山向陽山已是在連綿山峰之後, 真是佩服走了這麼遠的我們...

下午一點多就到了山屋, 因為沒事做, 就在美麗草原附近嬉戲, 白爛活動就在此不表. 過不久, 有另一隊山友的先頭部隊到了, 其它人還在後面. 原來他們是從拉庫音溪山屋走過來的, 有夠遠, 終於覺得昨天的缺水是值得的.
先頭部隊睡了一覺, 晚上七點多了, 還沒有半個人到, 於是他們又往回走, 去支援大後方, 真佩服他們.
我們呢? 也睡得不醒人事... 沒有啦, 後來他們全員到齊後, 我們還是被吵醒了. 先頭部隊的山青朋友還教我們煮飯的技巧, 下次我一定可以煮出完美的米飯! Day4話說我們跟友隊還真有趣, 我們摸早黑, 他們摸晚黑, 不過摸早黑是愈走愈亮, 摸晚黑是愈走愈暗, 心理壓力還是不一樣的. 離開轆轆谷山屋後, 爬一個陡坡後, 再走個半小時, 就到了轆轆山. 不過精采的在後頭, 我們走.錯.路.了. 困在箭竹林中, 難怪路這麼難走, 額外花了兩個多小時跟箭竹廝殺, 終於又回到正路. 今天的目的地是塔芬池山屋, 除去箭竹的那場戰役不算, 其實不算操, 在下午五點多左右到達. 照慣例, 友隊又是先頭部隊先到, 其它人在後頭摸黑趕上, 不過還好今天先頭部隊不必支援大後方. 在此也感謝先頭部隊贊助的撲克牌, 這次我們一行七人居然都沒帶這麼重要的裝備.

Day5映璇此行身體微恙, 有點感冒腳又舊傷復發, 今天剛走不久狀況就不太好. 於是大家幫忙分點公糧, 總算又能撐下去. 而這一天, 主菜也上場了, 就是大水窟山山屋了. 坐落在起伏的草原之間, 無論在霧嵐中與否, 都一樣迷人.
不過這是在辛苦地越過南大水窟山之後的賞賜, 本來以為會繞過的, 結果沒有. 但一切的辛苦都因為這片草原而值回票價了. 到山屋之後, 先四處走走, 享受這裡的溫度, 視野, 還有空氣. 招坤說這樣頗有北歐風情, 我是沒去過北歐, 但這種冷冽蕭瑟的感覺, 想必有幾分味道.

大水窟也是水鹿的家, 半夜去上廁所時, 還會有很多雙眼睛在黑夜中閃閃發亮偷窺著你喔!

友隊今天終於沒摸黑了, 只比我們晚一會兒到達. 但是, 大水窟山谷卻不是他們的目的地, 他們打算走到... 中央金礦山屋! 因為他們是六天的行程, 有人一定要趕回去. 另外有一部分的人要分隊去瓦拉米, 就會住下來. 要到中央金礦山屋, 鐵定又是摸黑, 而且沒住在這實在太可惜了. 終於他們隊裡自己大吵了一架, 後來有幾個人決定投靠瓦拉米小隊, 不跟著摸黑了.
望著中央金礦小隊的背影, 我心想, 還好我們是七天行程. 在衡量自身腳程(天天摸黑)之下, 又沒留預備天, 這種情況是可以想見的.

Day6早起上大水窟山看日出, 下次能來這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八大秀嗎? 這天的景緻也都不錯, 過了大水窟山, 今天就是一路下坡了, 直達秀姑坪. 望著馬博橫斷, 不禁悠然神往起馬布谷... 真想去, 不過當然不是這次. 接著我們就一路經過白洋金礦山屋, 中央金礦山屋, 以及鬧鬼般的巴奈伊克破屋. 鑫理的 D70 丟在中央金礦山屋忘了帶, 我晚點出發, 只好順路帶下去, 連我自己的 D70, 還真是... 重. 下次絕不帶單眼上山! 一路到八通關山登山口才又物歸原主.

今天就住在觀高服務站, 是水泥打造的喔, 看來離人間已經不遠了. 我們還在探頭探腦看有沒有巡山員才敢進去. 這天晚上的 highlight 大概就是老鼠吧, 無論是鑫理的掃把或憲國與美雪的陷阱, 都奈何他們不了. 他們開他們的夜總會, 我們睡我們的大頭覺. 這天也終於把所有的調理包、罐頭都解決掉, 我半年內絕不碰這兩類的食物. 美雪則說她半年內不會再爬山 :P

Day7驚險的崩壁都出現在這天, 有兩三處, 不過還好都有"先進"另闢蹊徑. 其中一個是路就硬生生斷掉懸空, 還蠻驚險的. 映璇的行程記錄還沒出來, 所以我也忘了確切的地點, 不過看來是一兩年內都難以修復, 那走馬博、八大秀、南二段這幾條路線的人豈不是要一直跟巡山員玩躲貓貓?

果然遇到了... 就在過了八通關之後, 兩個原住民朋友背著東西上山. 由於我們七個沒走在一起, 據說對話是這樣的: 鑫理:「我是上來撿垃圾的」 美雪:「我們的領隊在後面」 憲國:「我們是從塔塔加下來的」後面四個就老實招了, 不過他們也只說小心安全, 謝謝.

出山後的愛玉冰極佳, 據說每份記錄都會提到, 或許也是苦盡甘來的結果吧.

到了東埔之後, 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洗澡, 洗完澡吃完飯後又有重生的感覺, 什麼? 補給之後再上馬博橫斷? 後會有期吧!

10.26.2006

Life style



照片中的這個老人已經 85 歲了, 他在美國的錫安(Zion)國家公園裡流浪, 手上拿的紙板寫著, 他願意幫人確保以換取食物. 在美國猶他州這個攀岩的勝地裡, 誰會去注意這樣一個糟老頭的存在呢? 他不是應該坐在搖椅上含飴弄孫嗎?

事實上他是 Fred Beckey, 北美傳奇性的登山家與攀岩者, 在 1956 年就已經攀登到洛子峰的 7500 米處, 同時也是北美最多經典攀岩路線的首攀者. 他多年來的生活方式就是居無定所, 想辦法把錢存下來, 為下一次的攀登做準備.

這樣的生活方式在攀岩者中特別常見, Fred Beckey 則是當中的一個典範. 我常在想, 是怎樣的人格特質讓他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而且一以貫之. 那絕不是像我們在說: 「喔, 好想去流浪喔.」那種暫時的逃離. 相信自己選擇的方式, 而且深信不疑.

在許多職業運動中, 攀岩的運動員也許也是收入最少的, 跟高爾夫、籃球、棒球等等比起來, 頂尖的攀岩好手, 最多也只是有點廠商贊助, 讓你能勉強衣食無虞. 君不見即使是 Fred Beckey, 還是必須舉著 "Will Belay for Food" 的牌子. 但攀岩卻可能是所有運動中, 危險性最高的, 而這風險並不會帶來報酬.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 攀岩者都是非常奇特的人種.



10.13.2006

南二段記行

準備工作

這次的成員有七個人, 五男二女, 都沒走過南二段: 憲國, 奇峰, 美雪, 鑫理, 映璇, 我, 領隊是招坤, 都算是「正值盛年」的年青人--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我是輕量化的信徒, 所以這次打包的重點就是「輕」, 出門時秤背包的重量是近十二公斤, 心想再加上公糧, 了不起十五公斤. 沒想到一集合分配公物, 我看到了堆得像山的罐頭, 再加上帳篷、瓦斯、爐頭等等, 背包已經直逼二十公斤. 而我那顆輕量化的背包是沒有背負系統的, 所以背起來格外痛苦. 另外我還把單眼相機帶上去, 於是七天中每一天我都提著它, 這應該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帶單眼相機去縱走...

行前兩天出現感冒的徵兆, 有點不妙, 但每次一吃感冒藥我就無力, 所以我決定改嗑 Diamox 預防高山症, 我也不確定有否生效, 但至少除了 Day1 因為海拔爬升太快, 有輕微的高山症, 頭有點痛之外, 沒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 但 Day1~Day4 幾乎都在流鼻水, 有點不太舒服.

Day1第一天的行程和一般去嘉明湖的行程相同. 如果說嘉明湖是一道可口的前菜, 那南二段就是一席美不勝收的饗宴. 幾年前去嘉明湖時, 向陽工寮還很破舊, 現在卻已變得相當豪華, 有不少隊伍要住在這裡, 應該都是三天行程. 我們的計劃是如果嘉明湖避難小屋有水, 就住, 否則就推進到嘉明湖紮營. 重裝到避難小屋很累, 這是可以預想到的, 打從拿到公糧後我就有心理準備. 到小屋時已經是下午兩三點, 鑫理和奇峰覺得有點吃不消, 加上避難小屋有水, 於是領隊就決定住下來. 山屋人多, 整晚都有點吵. 也許有些人覺得太吵或天色未暗, 就繼續往嘉明湖走, 有往南二段的, 也有往新康線. 總之, 這一天就在重裝的震撼教育下結束了. 雖然沒能看到中秋月倒映在嘉明湖面, 但凌晨起床時看到月亮正要落下的景色, 正是所謂「山顛之月, 矜持坐姿. 擁懷天地的人, 有簡單的寂寞」

不過真正的考驗還在 Day2, 我們遇到了水源乾竭的悲慘命運...

10.03.2006

恆春半島鐵人三項

第一次到恆春半島是高中畢業後, 跟幾個同學環島時去的. 雖然一出發就發生六個人中只有旦旦一個人搭上火車的悲劇(有的人睡過頭, 有的人是為了等睡過頭的人), 不過在大家終於在基隆會合後, 也開始了這次旅行. 關於恆春半島的回憶, 最清晰的就是鵝巒鼻燈塔上方的星星.

第二次到恆春半島是大二地質調查的野外考察, 我們在豔陽下走遍恆春半島的海岸, 然後到山上撿貝殼. 雖然當時晚上戰戰兢兢地準備跟教授的口試, 但那些地質知識還是忘得差不多了. 這次的恆春半島, 屬於陽光, 大海與愛情.

這次到恆春半島, 則是為了參加 51.5KM 的鐵人三項: 游泳1.5K, 單車40K, 跑步10K. 歌手陳昇也有來參加, 而且還完賽喔, 只是不曉得他成績怎樣. 我們比賽的前一天是超級鐵人 226KM 的比賽, 也是台灣第一次舉辦: 游泳3.8K, 單車180K, 跑步42.2K, 任何一個單項要完成都很不容易, 何況是連續完成. 我們到的時候, 還有不少人在跑步項目奮戰, 那時離開賽時間都已經超過十二小時了, 真是令人難以想像的比賽. 循序漸進, 也許明年來試看看 113KM 的比賽.

比賽當天的風浪蠻大的, 一看就覺得應該是衝浪的天氣而不是海泳, 不過哨聲一響, 大家還是果決地往水裡衝, 這跟游泳池的感覺完全不同: 幾百人一起下水, 前面的人踢我, 我踢後面的人, 一直游了六百公尺後才漸漸散開, 但其實我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因為老是被擠來擠去得找空隙, 轉彎也是跟著人潮轉, 心中最怕的就是泳鏡被踢掉, 但到時一旁待命的救生艇如何能在人潮之中發現我呢?

最後六百公尺終於看到了海岸, 可是浪實在很大, 在浪頭上時看到得岸, 一下又被帶了下去, 這種隨波逐流的爽度也不是游泳池能比擬的. 最後我上岸時約四十分鐘出頭, 應該有前三分之一吧, 不過一如所料, 在單車項目又被不少人追回去, 這是逼我換台神兵利器嗎? 這次的單車項目難度不小, 往佳樂水一帶有個很陡的上坡, 差點讓我下來用牽的, 還有觀眾對我大喊:「少年耶, 騎越野車比賽, 很猛喔!」有上坡就有下坡, 下坡時衝到將近 60km/h 令人血脈賁張, 再看著遠方如碧玉般溫潤的大海藍天, 啊, 這才是騎單車的真諦呀.

單車項目我騎到天荒地老, 花了我一百分鐘, 那種 180K 是要怎麼騎哩? 看來不練練北宜公路是不行的, 從師大騎到宜蘭市也還不到 90K. 最後 10K 的路跑剛開始時覺得輕鬆寫意, 這種特別挑了避震較佳的跑鞋, 腳的負擔也比較小, 不過最後幾公里還是覺得累了, 比上次的感覺更累. 最後完成的時間是三小時二十七分.

10.02.2006

Mountain Hardwear '06 短片

拍得不錯, 真讓人想去戶外走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CUvdGBJc2M
裡頭的 David Breashears 看起來有點老了, 他是我第一個看過傳記的登山家. 我對他的印象還停留在他 '96 遠征聖母峰之時.
還有 Ed Viesturs, 美國目前最頂尖的登山家, 最顯赫的事蹟是在沒有氧氣瓶的輔助下, 成功登上世界超過八千米, 最高的十四座山峰. 不過要完成這種壯舉, 我覺得運氣也蠻重要的, 不然遇到個雪崩之類的事情

9.27.2006

綠島環島馬拉松

當我從一個似乎要伸手抓住什麼的惡夢中醒過來的時候, 火車已經駛過了東澳. 過了下一個隧道, 就到南澳了. 這段路對我來說, 再熟悉不過, 也許是這樣, 我竟不想醒來, 又繼續地沉睡下去.

這次我沒有停留, 因為目的地還在三個小時車程外的台東站. 等我下一次醒來, 火車已經行駛在花東縱谷之中, 像把利刃切開山脈, 一直往遠方劃去. 坐太久了, 於是我走出車廂, 站在車門邊, 享受移動的感覺. 我過去總想不透我為何特別喜歡山谷. 要攀上險峻的高山之前, 總要先經過美好的山谷, 就像思源埡口之於南湖大山, 也像 Solang Nullah. 在車門邊待了許久, 火車在一個月台上有許多叫賣便當的車站停了下來, 原來是池上到了, 我買了個便當後又回到位子上, 台東市終於快要到了.

可惜一出火車站, 就是滂沱大雨, 那外海之上的綠島天氣會好嗎? 坐上船之後, 我就暈得七暈八素, 之前吃的便當又全吐了出來. 一踏上岸, 腳都軟了, 而且雨勢似乎又更大了, 覺得明天的路跑大概不妙. 還好抵達民宿不久雨就停了, 接下來就是跟同事 Eric 的機車環島之旅. 最後是在晚上偷渡朝日溫泉的高潮中結束, 原來在海邊泡溫泉也別有樂趣. 既名曰朝日, 想來是有雅士愛在晨間泡湯, 不過依我覺得, 在夜光下帶著啤酒來這裡觀星泡湯才是極品.

隔天的馬拉松是 21 KM, 剛好是環島一圈, 中間有些起伏不小的上下坡. 雖然因為缺乏鍛鍊, 所以剛開始跑得比較吃力, 不過綠島的山光水色讓人不去在意身體上的疲累. 最後一公里我快馬加鞭, 超過了十個人, 看來是我前面不夠盡力. 最後的時間是一小時五十一分.

回程的船上, 我不想再待在船艙, 所以走到船尾甲板上, 看著綠島漸漸隱去. 浪花打得我手臂都溼了, 後來上岸時, 發現已經有一層薄薄的鹽結晶.

現在的我覺得, 這不算一趟旅行, 不是因為太短, 而是因為心情. 只要覺得還有事情沒做, 還有掛念的東西, 就只是出門, 而出門是還會再回來的, 即使是不得已. 當然你也可以不回來, 假如目的是逃避的話.

8.27.2006

夏日海灘

這個週末的計劃是很完美的, 星期六跟同事去福隆衝浪, 然後星期日再跟朋友去龍洞攀岩. 因為懶得多往返台北一趟, 衝完浪之後我計劃過去龍洞, 在那裡露宿個一宿, 隔天就可以繼續攀岩了. 所以雖然只兩天行程, 因為帶了一些裝備, 也只好煞有其事的背著登山背包出門.

福隆海域遼闊, 有著金色的沙灘. 衝起浪來, 不像蜜月灣那樣擁擠, 也不必費太多力就可以划到外海往內衝, 是個適合衝浪的好地方. 只是福隆的沙灘大量流失, 若不是從其它地方運來許多海沙, 恐怕已經不知是何模樣.

這次拿到的衝浪板尺寸小了一點, 果然較難平衡, 不過輕巧之處還不太能體會, 因為站得起來是一回事, 想要能轉彎又是另外一回事. 公司有個菲律賓來的同事, 他說他在福隆租了個房間, 每個月兩三千塊, 每逢周末他帶著衝浪板過來福隆, 果然衝浪的功力就不是我們這種玩票性質的人可以比的...

衝完浪後其它同事要回台北, 我就自個兒找到公車往龍洞去了, 大概二十分鐘車程而已. 剛開始我說到和美, 司機說票價 25元, 因為不找零, 我投了 30 元. 沒想到此和美離彼和美國小還有一段距離, 結果司機說這樣票價要 39 元. 可惜我身上沒零錢了, 到了和美國小, 司機揮揮手, 我還是下車了.

這時候還不到下午五點, 陽光正和煦, 想說在這悠閒的地方, 最適宜閱讀, 於是找了個涼亭拿出舒國治的《門外漢的京都》開始翻, 看一看讓我真想去京都一遊. 不過這個涼亭倒也不錯, 今天就暫且在這睡個一晚. 後來天色漸暗, 我嗑著一顆福隆便當配著台啤, 龍洞正有一批浮潛的人上岸, 熱鬧非凡, 有些人似乎也要住這裡, 只是他們帶著帳篷, 想說晚上應該也不寂寞時, 突然感覺到蚊子大軍的侵襲. 原來人家帶帳篷是有原因的, 正在想如何是好, 朋友又說台北下雨, 明天也只有兩個人會去攀岩, 既然這樣, 心裡就有了撒退之心了, 太陽下山後, 蚊子更多了起來, 於是決定再搭基隆客運回福隆去.

只是那公車站牌真是有夠荒涼, 也沒有路燈, 我等公車的時候實在很懷疑到時候公車看不看得到我. 不過這個懷疑似乎是多餘的, 因為等了半個小時完全沒有公車經過, 正心想要走到福隆好像有點遠時, 遠遠看到一輛類公車的車輛經彎道過來, 我當然是趕快揮手啦, 原來是輛往宜蘭的國光號, 管他去哪裡, 有經過福隆就好. 接下來大致順利, 兩日遊就變成一日遊了.

接下來寫的是路上想到的一些事情.

蚊子果然是露宿的大敵, 之前在印度也在火車站露宿過一次, 那次是睡在月台, 除了隆隆作響的火車進出站聲音, 就是蚊子最惱人了, 不過月台上的人多, 蚊子比較不會集中火力攻擊我. 至於更窮的人, 則是睡在車站大廳, 不到月台, 因為他們也坐不起火車, 恐怕車站就是他們一生的家. 深夜去到火車站, 還得留心腳下橫七八豎的軀體, 以免擾人清夢.

不過露宿終究只是權宜之計, 能有個舒服的床鋪, 安心地躺下來, 不必去擔心夜裡暴露在外的風險, 還是好的. 儘管青藏鐵路開通之後, 不少人都想要搭鐵路進藏一遊, 但是先不說青藏一線的景色無奇(當然是相對來說), 若是搭車走公路進藏, 一路上光是住宿的地點, 就可能讓人回憶再三. 我現在就常想起巴松錯畔一間小木屋. 巴松錯是川藏線上的一個大湖, 我們剛到入口便是一個偌大的飯店, 仗著他們是獨門的生意, 吃得貴也住得貴. 後來我們一車的人繞著巴松錯湖轉, 想說這湖這麼大, 總有住的地方吧. 果然沒錯, 後來在一個湖邊的小村發現一間兩層樓的木屋, 從木質和形制來看都與一般的藏民居不同, 一問之下果然可以一住. 進到屋內, 拾階而上時, 還能嗅得木頭的香味, 及木頭軋吱軋吱的聲音. 是夜睡得頗為清爽.

隔日早起, 主人家已經在樓下升火煮茶, 可惜他們皆不甚通曉漢語, 不然我真想問問: 「你們這一年中, 會有多少人來住呢?」

8.12.2006

何以解憂

曹阿瞞說唯有杜康, 友人 R 也推薦聽搖滾樂下酒, 於是星期四半夜去買了一瓶 Vodka 和一瓶 Lime 調來喝, 順便為即將回密西根的友人送行. 大約照 1:1.5 的比例配起來還蠻好喝的, 下次可以來試試其它配方.

不過一邊喝一邊拿著酒瓶逛大街時, 看起來很像流浪漢, 而且一不小心喝太多, 差點要睡倒在羅斯福路邊. 下次應該找個隔天不必上班的日子喝, 就比較沒顧慮了, 但是蚊子還是很多就是了...

台北不是維也納, 現實中的生活也不像電影劇情般單純.

「You couldn't possibly know why a night like this is so important to my life right now, but it is.」
-- Celine, Before Sunrise

8.10.2006

月記

一個月寫一次的叫月記,所以這篇就是月記。

首先是 6/24 號去龍洞的長巷攀岩的時候, 剛好遇到兩個肌肉猛男的老外也在我們附近爬.我正在欣賞他們的 leading 時, 突然"碰"一聲, 看到一個斷裂的東西飛出, 正在 leading 的老外頭下腳上的掉了下來, 千鈞一髮要撞到岩壁時被確保的朋友擋住, 離地面大概也只剩半公尺而已.

本來以為是 bolt 斷掉, 可是那裡的 bolt 是新打的, 沒想到斷的居然是快扣, 靠 bolt 的那一端快扣"據說"能受力 25kN 的地方斷了, 而且他 fall 的距離其實不長, 不到半公尺, 但是因為快扣斷了, 一路快撞到地面.

害我後來 leading 時超毛, 有些地方還給它掛兩個快扣 XD
不過那老外的心理建設真強, 拿著斷掉的快扣去看海看了半小時後, 回來又繼續 leading 了, 不曉得撿回一條命的感覺是怎樣.

後來 7/23 號, 我們一行人又去龍洞, Ray 首先要 leading 某條路線時, 先是看他手一直在抖, 有點無力的樣子, 後來還真的 fall 了. 他幾乎是從四米高的地方直接墜地, 不幸中的大幸是他落地的地方是平坦的沙地, 不然可能就要上新聞了. 即使如此, 他也休養兩個禮拜了.

為什麼一向強悍的 Ray 會 fall 呢? 因為我們在前一天去蜜月灣衝浪, 這也是我第一次衝浪, 不過比我想像中的要累. 本來以為衝浪顧名思義就是乘風破浪, 應該是輕鬆寫意. 但實際上不然, 光是要把兩米高的衝浪板推出外海就很花力氣, 而且那天因為颱風就快來了, 浪也比較大, 一不小心就會被打進海裡. 不過在抓到浪頭的那一瞬間, 站在衝浪板上, 那種暢快真是難以形容, 勉強說的話, 應該就像在水上飛的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 因為手臂要一直划水, 所以在隔天攀岩的時候就容易手軟. 不過我們也討論過, 如果前一天先攀岩, 隔天再衝浪的話, 攀岩容易造成傷口, 衝浪時不啻是在傷口上灑鹽哪... 搞不好還會引來鯊魚 XD

玩過衝浪之後才了解, 為什麼會有人迷上衝浪, 而且四處尋找好的衝浪地點. 真希望能夠像高手那樣使用短板, 而且恣意轉向加速, 但那應該要住在海邊天天練習才有辦法吧. 我跟朋友說, 如果在那裡擺個小攤, 遊客多的時候賣賣東西, 少的時候就去衝浪, 似乎也是不錯的生活.

我好像愈來愈嚮往波希米亞式的生活, 不過這究竟只是對現況的反動, 抑或真是天生流淌的血液?

6.18.2006

北海岸鐵人三項比賽

在參加這次比賽之前,我對鐵人三項的認識幾乎是零,因為覺得那是「鐵人」參加的比賽,而我只是普通人,所以跟我無關。不過同事 Rice 在說服我參加時說:「你看全程馬拉松隨便都要跑四、五個小時,這次鐵人三項卻只限時四個小時,你全馬都跑得完,一定沒問題的。」

聽起來實在很有道理,那就試試看吧。

鐵人三項按順序分別是游泳 1.5K, 單車 40K, 路跑 10K, 這一次的北海岸鐵人三項地點在翡翠灣,限時則是四小時,我除了對路跑的 10K 有概念外,游泳跟單車我都沒進行過那麼長的距離。單車就算了,騎慢點總到得了吧,而且看來也沒什麼時間練;但是游泳的話, 游不到的話是會沉下去的,所以找了一天就先去游泳池游游看,免得連換氣都忘了,到時候就糗了。雖然剛開始因為太久沒游泳了,游不了太遠,不過如果不要急躁,呼吸順暢的話,至少五百米的 nonstop 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游泳是我最擔心的,所以我就請教一些有海泳經驗的朋友:
友人 A: 「要小心水母喔,很痛的。」友人 B: 「我有一次嗆到海水,差點游不回來。」友人 C:「海泳沒什麼。」

嗯,都沒人提到鯊魚,真是令人欣慰。所以我只要小心水母跟換氣就好了。

比賽當天天氣炎熱,到了會場,那裡幾乎是「重武器大展」:首先,喜歡肌肉猛男的,來這裡一定不會失望;再來就是現場的公路車一台比一台高級,我的小 M2 在氣勢上就先輸了半截。

首先下水的是菁英組,接下來按照年齡分組,就換我們這組。剛開始看大家都勇往直前,我當然也是先衝再說,但衝了一百公尺後,一想到踩不到底與廣闊的大海,就覺得恐懼,而恐懼會讓人耗費無謂的體力,這跟攀岩是一樣的道理。對,it'sall about mentality,游泳池跟大海,就像 toprope 跟leading的差別罷了,不必自己嚇自己。

在鎮定心神之後,發現恐懼之所在,正是魅力之所在。跟游泳池單調的來回不同,大海的波浪是未知的,水溫也是未知的,當然,水母也是未知的。只有未知,才有冒險的吸引力,也許我該找個機會來接觸潛水。

游水這個項目最討厭的地點大概就是轉折點了,一堆人在那裡踢來踢去的,塞車不說,更怕我的泳鏡被踢掉。不過第一名的選手真是神人級,不僅不必帶泳鏡,一千五百公尺的距離幾乎二十分鐘出頭就游完了。

一上岸後雙腳有點沉重,跑到轉換區牽單車開始上路,剛開始氣血飽滿,以超過30K+per hour 的速度在飆車,不過騎了 10K 後,開始雙腳無力,平地的時速只剩 25K+,但身旁的「名駒」不斷呼嘯而過,一直被超車的感覺真差,於是趁著一個小下坡的時候,我也飆到 45K+ 的瞬間最高時速,超了幾台公路車。不過我看大家都死命地騎,彷彿待會不必跑步似的,真是令人納悶,難道他們有源源不絕的腳力嗎?

本來以為單車是最輕鬆的,但我錯了,騎完單車後我簡直快抽筋了,後段的速度只剩20K+。單車也是我花最長時間的項目。

前兩項我一直被超車,第三項的路跑總算換我超別人了,不過不是因為我跑得快,而是有些人用走的,因為其實我也快抽筋了,不敢跑太快。

最後成績是 3hr 10m,以接近四百名的成績完賽,而總參賽人數有六百多個。鐵人三項真是有趣的活動,老實說我本來對路跑已經有點倦怠,所以很久沒做一些有氧的耐力運動了,但是因為鐵人三項,會想去練練游泳跟單車了,下次目標就是少讓人超車一點 :)

5.28.2006

愛你的鄰居--波士尼亞戰爭的故事

我們常覺得戰爭離我們太遠,至少波士尼亞人也是這麼想的。但一下子事情就這麼突然地發生了,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進展。

這本書的作者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寫下了他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採訪的所見所聞。身為一個記者,事實上他在這本書中放了很多的情感,甚至還感覺得出來他刻意壓抑下來的情緒。

其實看完這本書帶來的第一個感覺是,國際政治如此現實,而帶動這個世界運轉的不過就是冰冷的利益罷了,軍隊為政治而動,政治為利益服務,偏安的情勢背後往往只是脆弱的平衡。

你也許對這場戰爭沒興趣,也許也不想了解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民族與政治,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所呈現的人性如此寫實,摻雜了醜陋與美好,卑劣與偉大,虛偽與真誠,利用與犧牲,懦弱與勇敢--而且這不是小說。

書中最動人的部分是描寫生活在這場戰爭底下的人物誌,我很想把那些故事摘錄出來,但是如果沒有完整的敘述和前後文,這些故事令人感動的部分就無法呈現,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戰爭可以扭曲人性,但也可以更彰顯某些人性。而且不必然因為你的角色是加害者或被害者,純粹就是你的心裡怎麼解讀,以及你有力量時,該怎麼做選擇。

我是一個常懷疑神的存在的人,我的想法很單純,如果神真的存在,它怎麼會容許這世界上有這麼多的苦難?所以當我看到裡面有個波士尼亞人被問說,「你還想信神嗎?」他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更相信了。」
他的答案讓我很震撼。

其實這本書相當冷門,當我請朋友快點幫我從師大圖書館借出來時,他笑著說:「別急,這本書不可能會被借走的。」

我會找到這本書的源起其實是從 Susan Sontag 的一篇文章開始的:Waiting for Godot in Sarajevo--在塞拉耶佛等待果陀
她是一位美國的女作家,讀她的文章往往就像在舔著刀鋒上的糖蜜一般。

塞拉耶佛就是波士尼亞的首府,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Sontag 思索著她能為那裡受苦難的人們做些什麼事?後來她決定為他們演一齣戲,這齣戲就是 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法國劇作家 Beckett 的經典荒謬劇,劇中的兩個主人翁在一再重複的過程中,等待著一直沒有出現的果陀。

在當時各國的漠視與放縱之下,在塞拉耶佛演出這齣戲帶有強烈的隱喻。Sontag 在這篇文章中詳細記下了她之所以想演出這齣戲的想法,以及在塞拉耶佛導演這齣戲的過程。

這是一篇令人動容的文章,收錄在「蘇珊桑塔格文選」這本書內。

5.15.2006

黑色母親節

我媽星期六晚上騎機車去載我妹時, 在回程途中發生車禍, 被一輛酒後駕車的小貨車迎面撞上. 我妹比較幸運, 雖然彈得蠻遠的, 但是只有擦傷和挫傷, 但是我媽就比較嚴重了. 目前沒有生命危險, 但雙腿骨折, 牙齒也都撞掉了, 還有很多地方受傷. 因為身體比較虛弱, 所以目前還住在加護病房.

心情很糟, 但不必安慰我. 這種事遇上了就是好好地去面對吧.

4.26.2006

John Donne

今天跟姊去看電影 Tristan and Isolde, 本來是想看極地長征的, 不過她比較想看這一部. 神奇的是, 劇情不難預測, 但還是覺得這部電影好看, 我想應該是選角, 以及人物性格的緣故.

裡面有出現一首詩, 覺得還不錯, 是 John Donne 寫的, 他的詩最有名的就是那首「No Man is an Island」
至於電影中的這首則是情詩:

My face in thine eyes, thine in mine appears.
And true plain hearts do in the faces rest.

Where can we find two better hemispheres...
without sharp North, without declining West?

Whatever dies was not mixed equally. If our two loves be one...
and thou and I love so alike that none can slacken...
none can die.

我的臉龐在你眼中,你的在我眼中乍現 真純之心存在於歇息的臉旁。

我們從何尋找兩個更好的半球... 沒有絕對的北,沒有衰敗的西方?

任何的死去都不是公平地混合, 如果我們倆的愛匯而為一...
你和我的愛如此相似,不曾衰退

愛永恆不死。
*************************

No Man is an Island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眼尖的人看到最後一句, 應該就想到 Heminway 了吧.

4.22.2006

章節標題

這篇文章只是一個簡單的心得,因為有些想法如果沒有即時地記下來,時間一久就自然地淡忘了。既然重點是想法,結構或文字也就不是我在意的了。

*****************************

在閱讀時會看到,有些書的章節標題平淡無奇, 純粹就是提綱挈領之類的功用,更甚者可能只是第一章、第二章這樣照著數字排下去。如果是教科書的話,章節標題通常也很教科書。

印象中金庸有些小說是有回目的,但嚴格來說並沒有讓人特別印象深刻,大概他本身也不善詩詞之道。不過笑傲江湖的有些標題倒取得蠻好的,僅僅兩個字卻能道破繁花落盡後的失落, 例如「傷逝」、「曲諧」。

不過剛剛在看幽黯國度, An area of Darkness, written by V.S. Naipaul 時, 他第四章的標題「追求浪漫傳奇的人」,看到最後卻讓我像迷路多時卻找到方向的人似地感動。

也許這樣歸功於他的文字所傳達的複雜面向,總是同時交雜著嘲諷、鄙視、同情與感動等等的各種情感。因此他的書我一向不會一次讀太多,以免自己忽略掉某些文字背後的意涵。

但就像進入一座森林,總是會發現新的東西,儘管已經是慢慢地走了。

在第四章的最後幾頁,透過對一間船屋--彷彿一個時空膠囊,對比著外界的紛紛擾擾;及其主人--那先是卑微而後自豪的主人;及 Naipaul 本身,隱性鄉愁與顯性疏離的筆調。終於讓整個敘述在最高潮的地方嗄然而止,然後你看看頁旁的章節標題:追求浪漫傳奇的人。

是誰呢?光是這個問題就得思考一下。為什麼浪漫,又為什麼傳奇?

Naipaul 對各種語調與情感的掌握如此的幽微與精準,光是從閱讀本身要去跟緊已經是大呼過癮,這樣的人在創作時,心中的思路是怎麼運轉的呢?

3.19.2006

金石國際馬拉松

很早就打算備戰這場馬拉松了, 因為根據上次跑全程馬拉松的經驗, 只有在充分的準備之下才能好好「享受」馬拉松的樂趣(假如有的話)。

但過年後不久, 我就感冒了, 不停地咳嗽. 新買的 MIZUNO 跑鞋也只跑不到幾公里. 這個時候當然是先修養身體為先啦, 反正離比賽還有一個月之久.

出乎意料的, 這次感冒在看了三次醫生後還是沒有痊癒. 然後在首次的國北師籃球爭霸賽中又傷到了背部的舊傷, 起先幾天根本是坐立難安, 上班時同事還問我為什麼要跪在地上打電腦... 因為坐著實在是太痛了. 幸好我上次受傷時留下的肌肉鬆弛劑還有留著, 而且一吃就見效. 這時候也管不了什麼副作用了.

一個月很快就過去了, 這期間跑過最長的距離大概是二十公尺吧, 所以比賽前幾天已經打算去幫同事們還有哲生老大加油, 當當觀光客了. 結果哲生前一天又有急事沒辦法去, 害我也很不想去, 不過同事 Rice 還是鼓勵我去跑跑看.

一帆風順的時候, 想去哪裡就能到哪裡; 低迷的時候, 只能走多遠算多遠.但只有出發, 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起跑前一晚, 住在舒服的翡翠灣福華飯店. 晚上十點該睡時卻還睡不太著, 於是跟同事去海邊晃晃, 剛好遇到沙灘上一群人圍著營火在飲酒作樂, 有人拍著鼓, 有人隨著鼓聲起舞, 節奏很有非洲魔幻寫實的感覺, 真想加入他們, 可惜該回去睡覺了.

隔天起床覺得睡得還不錯, 而且天氣適合跑步. 先灌了兩罐八寶粥, 然後吞顆肌肉鬆弛劑, 不然到時候光是背痛就會讓我連走路都有問題了. 一出飯店就是起跑點, 相當方便. 鳴槍後不久進入了一個隧道, 但是這時卻看到隧道邊有個人躺著, 另外一個人在幫他做 CPR, 然後救護車馬上就趕來了. 不是才剛起跑嗎? 真怕自己是下一個(抖).

因為知道自己狀況不佳, 所以一直都是慢慢跑, 即使這樣在 10km 後還是覺得有點累, 但是經過一些學校時都有很多人幫你加油. 今天不是不用上學嗎? 他們該不會是被動員來加油的 :p 但是他們真的很熱情, 一點都不像是被叫來的. 和他們擊掌的那一剎那, 會覺得自己就是為了這一刻來參加馬拉松的. 嗯, 而且必須通過終點, 因為他們也相信你可以.

跑了兩小時十分後, 終於通過 21km 的中途折返點. 好消息是, 雖然會咳嗽, 也不會覺得很喘, 腳的情況也還可以接受. 壞消息是, 必須再跑一個 21km.

金石的路線是沿著海岸線在跑, 所以跑累了就可以看看大海, 閉著眼睛也可以聽到浪潮的聲音.

大約過了 30km 後, 就覺得雙腿有抽筋的可能, 所以開始走走停停. 遇到補給站就補充香蕉, 麵包. 腦中一直在期盼倒數里程數快點減少, 偏偏走走停停的話, 減少的速度愈慢.

好啦, 最後剩下 2km 了, 該衝剌一下了吧? 很可惜, 只要一衝刺我就覺得會抽筋, 所以只好一直龜速前進. 終於最後一百公尺想意思意思衝刺一下, 果然過終點後一停下來就抽筋了. 大約有五分鐘我坐在旁邊的草地上動也不想動. 無論如何, 五個小時後我終於跑完了.

從高一第一次參加宜中 8.9 km 的路跑開始, 十年後才終於完成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 十年後你已經不知道身在何方, 但我多希望, 你也能看看我看過的風景.

單車旅行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跟我同年紀的臺灣年青人,騎單車環法的網站:http://www.deray.info/ 看著他詼諧的文字搭著美麗的照片,不禁讓我心中沉睡已久的單車夢又甦醒了。旅行有很多種形式,以前就認真想過單車旅行這種方式,它吸引我的一些優點像是:
1. 自由 想停哪裡就停哪裡, 想走什麼路就走什麼路(當然高速公路除外..)
2. 融入 不論是開車或坐大眾運輸工具,自己就像櫥窗裡的玩具,跟外面的世界還是隔著一片玻璃。
3. 磨鍊 除了體能要不錯以外,單車旅行要應付的狀況太多了:單車本身的維修、迷路、露宿街頭等等都是家常便飯。
4. 省錢 長途旅行的話,交通費向來是宗不小的支出。

不過單車旅行還是有些不方便的地方,例如要照料那輛單車,至少要會簡單的維修,也要準備一些零件替換。如果單車不在自己的視線內時,也會怕被偷。最後就是,如果我騎到興都庫什山下,突然想翻過它,總不太可能扛著一輛單車爬山吧? (人要翻過去都有問題了...)

所以,單車旅行還是適合在某些情況下來進行。日本是個不錯的起點,可惜我不懂日文;法國也不錯,把遺忘已久的法文拿出來翻翻,問路找旅館應該都罩得住,但要聊聊羅蘭巴特、存在主義就沒辦法了

那為什麼不現在就去買輛好單車,假日就騎回宜蘭呢?因為.... 我現在住五樓,一想到要扛到五樓我就覺得累,下次租房子還是找那種好停單車的吧。

海外的單車旅行也不是短暫的假期能夠完成的,所以就列為較長遠的計劃吧。但心中不要忘記有這個夢想。

2.08.2006

追風箏的孩子

我已經好一陣子沒看小說了,一段時間後又看到的這本小說真的很動人。

這本小說一剛開始吸引我的地方是它的時空背景: 地點在阿富汗,時間則橫跨了半世紀,剛好是阿富汗從承平時期,經過蘇聯的蹂躝,種族之間的內戰,塔利班的統治,一直到現在的新局面。我一直很喜歡阿富汗這個地方,過去在讀千里入禁地、在群山之間、走過興都庫什山這幾本書,阿富汗一直深深吸引著我,真要我說為什麼,大概是因為從這幾個作者的眼中,我看到了阿富汗人民的純粹情感,對於家人、朋友,以及土地的,不加掩飾,沒有保留,從而讓他們雖然悲傷卻從未放棄。

小說情節我就不贅述了,我只想說說幾個讓我比較深刻的元素。我提到的幾個主要人物是主角阿米爾、阿米爾的父親、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僕人哈山。

第一個元素是寬容。哈山對阿米爾展現了無比卻不突兀的寬容,但為什麼我會覺得不突兀呢?如果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絕對是難以理解的。我想應該是主僕關係吧,特別是在阿富汗社會中的主僕關係,跟傳統中國社會中的主僕關係類似。

父親對哈山的寬容,其背後的原因到後來就很容易理解了。與哈山對阿米爾的寬容一樣,都是出於「愛」,我想這也是寬容的第一個條件。至於拉辛汗對阿米爾的寬容,則是出於理解。

是的,我覺得寬容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理解。因為理解了對方,才有辦法去包容它背後的行為動機。如果有人說他在不理解的狀況下仍能做到寬容,我想那只是因為他不是關係人。就像某甲對某乙做了某件難以原諒的事,你說你能寬容某甲的行為,那是因為你不是某乙,而一件事情是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那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寬容是要付代價的,因為那往往代表痛苦必須由自己來承受。愈深的寬容,要承受的痛苦也愈多。

僅僅只有理解的話,是不足以承受太多的痛苦。所以若有一個人,能對你做到難以置信的寬容,請不要忘記,他對你的愛,可能也是難以衡量的。

第二個元素是贖罪。多年之後,阿米爾無法遺忘哈山過去對他的寬容及所承受的痛苦,決定展開他的贖罪之旅。贖罪與寬容是相對的。寬容的首要條件就是不能遺忘。這個時代已經讓我們太習慣於遺忘了,來得太快與去得太快的感情,總是沒有記憶的必要。於是贖罪就變成一個不合時宜的宗教用語了。

贖罪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則是悔悟。悔悟代表理解,理解對方,也理解了自己。能理解對方的痛苦,自己才能感受到同樣的痛苦。理解自己,才能明白痛苦的來源。最後,才會踏上贖罪的旅程。這個過程也許漫長,也很痛苦,所以有的人會放棄,但也有人會一直堅持下去。

可惜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到達目的地。在我無法到達目的地時,我能做的只有懺悔,然後留著悔悟。但我會開始去學習寬容。

我之所以喜歡這本小說,大概也是因為它為我這陣子的經歷,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出路:我現在所承受的痛苦,是我本來就該承受的。

2.07.2006

對話

清晨三點幻影迷離現實與夢境的界線趨於模糊之際L 的聲音從我耳邊出現

L 說他遇上了一個能改變她的人

我很訝異因為 L 從不為任何人改變L 憂柔憂鬱 隱藏在他純粹的笑容之後L 掙扎矛盾 無望逃脫也不讓任何部分解離但 L 說現在他的笑容已經苦澀有一部分的自己也已慢慢消失

「那是質變嗎?」「只是發現了過去未知的自己吧」

我問 L,他想要怎麼做。

「我也想要改變她。」「做得到嗎?」「假如她還是那個相信天堂確實存在的人。」

「但你不是那個最不相信天堂的人嗎?」「我追求真實,卻不得不相信太多的偶然與巧合。」「改變中的你,要怎麼去改變別人呢?」「因為我相信,我們曾經是同一個靈魂。」L 笑著說。

「假如不是呢?」
L 就再也沒有作聲了。

1.11.2006

搬家

迴紋針 丟棄
號碼布 丟棄
舊毛巾 丟棄
斷水的筆 丟棄
電影票根 丟棄

小熊維尼 丟棄
過期的雜誌 丟棄
隨手的塗鴉 丟棄
遺失機車的鎖 丟棄

剩一半的肥皂 丟棄
有裂痕的馬克杯 丟棄
三年前的大頭照 丟棄
高中時代的紀念上衣 丟棄

乾燥花 丟棄
電腦螢幕 丟棄
去年的卡片 丟棄
Delphi 5.0 丟棄
上個公司的名片 丟棄

藍色海豚的吊飾 丟棄
土耳其的鑰匙圈 丟棄
走過印度的涼鞋 丟棄
帶去西藏的筆記本 丟棄

你的髮圈 留著

1.01.2006

新年快樂

本來新年想去爬山的,後來沒那個心情,就沒去了
所以在這個跨年之夜,我在做些什麼事呢

我回宜蘭,而宜蘭並不像台北有鬧烘烘的感覺

不過我喜歡安靜,尤其是在聖誕夜或新年的時候
今年的聖誕夜,就過得很安靜。
紐約時代廣場倒是個例外,我希望有一天能去那裡倒數

晚上十一點多的時候把樂士浮生錄拿出來,
跟我妹一起看了一段
她似乎還蠻喜歡這種調調的。
不過下午跟她一起看「敢愛就來」時
她就不是很懂了,哈哈
小高中生嘛,我還要解釋一下。

上樓後,把一本社會學的入門書看完,翻翻辛波斯卡的詩集
「每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看起」
是這樣子嗎?
我總是一開始就想到結束。

今天錯過了兩通電話
(其實錯過很多通,總之是兩個人 :p)
錯過電話的感覺真不好。

一通是友人 C 從印度打來的
要跟我說新年快樂,可惜沒接到。
我也要跟你說新年快樂,友人 C,如果你有看到的話。
一通是友人 X 從台北打來的
後來接到了,但是已經太晚了

於是我就繼續想著辛波絲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