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11

日本, 一路騎下去 -- 富士山篇

From Japan bike trip

本來的計畫是在旅途的一開始就先去爬富士山,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因為颱風的攪局以致於在旅途快結束時才去爬.

把富士山排在後面的好處主要還是心理上的, 從剛進入山梨縣就遠遠地看到它的身影, 一直朝著富士山前進倒是有一種去朝望的錯覺.

很少去爬一座山是遠遠地你就看得到山頂的, 但火山型態的山常常就是這麼拔地而起. 不過我倒也不是想寫什麼旅行指南類的文章, 畢竟這類文章網路上已經很多了, 我比較想著重的是, 為什麼我不想再去爬第二次 :p

環繞著富士山的有五個湖泊, 其中最熱鬧也是最多人登山的起點是河口湖. 我和友人 C 騎到河口湖後問了一下登山的資訊, 就決定前往西湖找營地了. 兩個湖相距不遠, 但僅只翻過一個山坡, 西湖就安靜了許多. 找到了營地後出去找餐廳, 其實選擇也不多, 最後在一間精緻可愛但餐點不怎麼樣的餐廳解決了晚餐.

隔天中午前往河口湖站搭車到五合目, 但五合門時正是日落時分,美不勝收:
由於計畫在山頂上看日出, 所以估算了一下時間, 晚上十點再出發就可以了. 於是在五合目逛逛商站, 煮晚餐吃, 找時間小憩一下, 一直混到快十點才出發. 和我們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 也是此時才開始走.

夜晚爬山, 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展望可言的, 但是望山頂望去, 卻是燈火輝煌. 原來富士山從五合門開始, 六合目、七合目、八合目、九合目, 都有所謂的 "hut" 可以住, hut 就是民宿的小屋, 體力比較差的人可以選擇住宿一下,隔天攻頂就比較輕鬆. 不過價格奇貴, 通鋪一晚就是五千日幣起跳. 這倒無妨, 只是也不必搞這麼多間吧, 起碼有十間不誇張, 而且每一間都燒著柴油發電, 一走近就有柴油的臭味, 就在名滿天下的富士山上?

富士山標高 3776M, 不過那是最高的劍峰, 不少人只走到火山口的淺間大社, 那會再少個一小時, 所以從五合目開始走的話, 一般速度也不過就是五六個小時能到, 這樣真的有必要蓋那麼多小屋嗎? 這一路騎下來, 真是令人難以相信一向重視環保的日本人, 會容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富士山上.

而且說真的, 體力不好爬不上去的話, 該加強的是自己的體能, 而不是要環境去遷就你. 有時路上看到有些人帶著氧氣瓶, 休息時上氣不接下氣就吸了起來. 真的覺得上下山十來小時不吸個氧氣就會高山症了嗎? 老實說在三千米高的地方多住一晚反而高山症的機會大一點.....。

富士山正在為申請入世界文化遺產做努力, 但我看先把山上的商家整頓一下比較實在一點. 富士山的聲名已經夠盛了, 即使我們去爬的時間已經是九月了, 不是七八月的旺季, 但山頂還是人山人海, 看日出的那一面幾無立足之地. 多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 環境就會變好嗎?

富士山上山和下山的路是不一樣的, 上山的路還算好走, 商家也都有提供廁所, 不過每次兩百日圓. 下山的路就難走了, 是很寬很平但很容易滑倒的碎石子路, 為什麼會鋪成這樣? 看到這台履帶驅動的車子後我就明白了:

From Japan bike trip


原來就是為了商家補給方便嘛, 不然要把路弄得這麼大條卻這麼難走也不容易. 而且這車子橫行霸道, 還一度差點撞到人, 但一點也沒有道歉的意思.

然後一路下山都沒有廁所, 連唯一的公共廁所也不明所以地關閉了, 我相當好奇那天上山的千餘人都怎麼尿尿的, 尤其火山上沒有植被遮敝, 就是光禿禿的, 難道就一路憋下去嗎? 我是好不容易走個叉路到商家去上廁所, 之後又憋到五合目再上一次, 真是非常難憋呀..... 光這一點我就不想再來一次富士山了.



9.13.2011

日本, 一路騎下去 -- 準備篇



這個標題, 純粹是借用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單車旅行者, 石田裕輔, 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 他在七年半之中騎遍了全世界. 現實上我當然是沒辦法「一直騎下去」, 做為一個上班族, 一趟短短兩周的行程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但為什麼選擇日本呢? 說真的日本去太多次了, 一般的旅行已經沒辦法讓我 "feel psyched". 不過單車旅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旅行的交通方式會影響旅行的諸多層面, 我從很久很久以前就覺得單車旅行是種很棒的移動方式, 覺得它既純粹又充滿浪漫情懷(自以為:p). 大概是 2004 年第一次去西藏看到六十歲的大叔大媽卻在騎單車旅行時就有的念頭, 但是一直沒機會實現 (某些心得想法可以參閱之前文章). 這次剛好有過單車旅行經驗的友人 C 也排除萬難加入我的行列, 遂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那麼就來試試看吧.

就補給面來說, 日本和臺灣類似, 到處是便利商店, 車上甚至不必裝任何糧食,你幾乎不可能騎一天車卻看不到一間便利商店; 就住宿面來說, 雖然最後決定帶著帳篷, 但在日本其實要隨便找個小空地露營都不容易, 住旅館的話價格也不低. 由於恰好又遇到颱風及種種因素, 住宿最後成為整趟旅程中最大的支出.

首先就是要把單車弄過去, 剛好當初買單車時, 有考慮到攜帶的問題, 所以買了小折 Dahon Speed Pro TT. 本來想說事情很單純, 弄個紙箱放進去就行了. 於是先去單車店要了個紙箱, 勉強塞了一下量了尺寸, 發現有點超過行李尺寸限制. 如果是坐長榮的話我倒不擔心, 長榮對於單車行李向來友善, 但我這次是坐 United. (因為長榮沒有從舊金山飛東京的航班!) 於是仔細看了看他們的行李限制, 發現有一條說凡是單車行李單程一律加收 USD 175 ! 這也蠻見鬼的, 那我乾脆去日本買台車算了, 神經病才運過去.

於是我打個電話去問了一下, United 居然是不管單車行李尺寸的, 就算長寬高在總和限制內, 只要他們知道那裡面裝的是單車, 都會加錢. 根據免責條款, 你們也不會對單車行李小心處理, 為什麼要多收錢哪? 所以, 請加入 facebook group: United Airlines is Ridiculous to Charge $175 Each Way to Travel With a Bike


這樣就有點麻煩了, 又查了一下資料, 是有人將彎把 TT 放進限制上限邊緣的行李箱內,然後絕口不提行李箱內裝什麼東西而過關的. 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了, 剛好我也有個蠻大的行李箱, 於是開始展開肢解工程, 費了一般工夫終於裝了進去, 簡單來說需要的步驟是: 1. 拆掉前後輪 2. 拆掉彎把 3. 拆掉座管 4. 主要的車架放進去後, 剩下的東西再找空隙塞就行了, 基本上連後貨架都能放進去. 5. 至於容易損傷的前後輪部分, 也剛好有很大的 Dahon Stow bike bag 可以保護.

另外許多部分我都有再利用氣泡紙再加強保護, 但是我的行李箱畢竟不是硬殼的, 終究不是很放心. 直到運到日本後打開的那一瞬間, 頗有開獎的感覺... 還好大體上沒有什麼損壞.

不過雖然車是運過去了, 但究竟 TT 是不是台適合單車旅行的車呢? 這個答案是, 看情況. 在這趟旅行中, 我後貨架載了一個裝滿了登山大背包, 還有兩個不大的馬鞍袋, 總重量應該不超過 15kg, 但後輪的外胎卻在倒數第三天磨損破了, 總哩程數未滿一千, 遠低於正常單車外胎應有的壽命, 顯然是跑車的外胎不適合如此粗重的工作吧. 而且 TT 的外胎還真難找, 著實花了點時間...

但如果你不爬山也不露營, 只有輕便的行李, 同時在便利的國家/城市旅行, 那 TT 還是可以勝任它的工作的, 畢竟它能塞進行李箱或車袋, 方便你轉換交通工具. 但總是, 做為人生第一次單車旅行, 儘管發生不少狀況, 但每一個能讓人有所收穫, 畢竟短短兩周就遇到颱風、爆內外胎、變速器失靈、迷路等等, 也感謝友人 C 在旅行中給予的許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