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2005

我的閱讀歷程

最近在書局裡看到一些在介紹經典書籍,或是怎麼讀它們的書,例如卡爾維諾的《為什麼讀經典》。於是我就開始回想我從小到大看過的一些書。這個回想其實還蠻有趣的,因為從所看的書可以發覺自己的一些改變,而原本可能並沒有察覺,所以就順便記下來。

最初的時候--幼稚園,就是看漫畫書而已。那時候有一整箱的小叮噹,平常沒事就會坐在阿姨家的陽台跟表姊一起看漫畫,不過那箱漫畫後來還是被丟掉了......。但是喜歡看漫畫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都還有就是了。

國小時家裡沒什麼書,我記得有一本《人性的弱點》跟白先勇的《台北人》,但是我看不懂。台北人一直到大學我才仔細地讀一遍。另外還有成語故事的書、一些汽車雜誌(我第一本看的是1989年10月份的汽車購買指南)。另外還有一套中國歷代詩詞選我蠻喜歡的。學校的圖書館不大,但是有幾套書蠻不錯的。我在學校看完了《吳姐姐講歷史故事》、《兒童的百科全書》、《大英百科全書》,以及亞森羅蘋及福爾摩福全集,我一定是當時學校裡借最多書來看的人,因為學校只有兩百多個人,誰常去圖書館我相當清楚,呵。不知道為什麼那時候喜歡看百科全書,不過後來一直到國中高中唸歷史地理甚至其它科目時,都覺得不陌生,大概是百科全書的功勞吧。

國小時舅舅還有訂好幾年的《大地地理雜誌》,應該是從這時候開始,就對這世界的其它地方有著莫名的嚮往吧。

國中時開始喜歡蹲書局,這時候主要看的是翻譯的國外經典小說,像什麼小婦人、基督山恩仇記、湯姆叔叔的小屋、雙城記等等有的沒的。金庸也是這時候看完的(除鹿鼎記外),這要感謝翔瑜的贊助,讓我們上課時也可以練功,不會太無聊,呵呵。另外柏安則是贊助全套的莎士比亞,我也不曉得為什麼當時會想看這種東西......。

高中時開始喜歡看科普類的書,像天下那一系列的,還有淺藍色封面徐氏基金會出的一系列的科普的書。其實徐氏基金會這套書還蠻深的,像什麼費曼物理學,甚至還有寶石鑑定的,當時候大概都只是翻一翻吧。另外喜歡看一些科學家及哲學家的傳記。有個出版社出很多文哲學家的傳記,像叔本華、羅素、狄更斯、康德等等,那時候買了很多,有些好像到現在都還沒有翻過 :p

大學看的書都比較偏向文學類,包話散文、詩及小說。比較現代的例如沈從文、白先勇、余光中、洛夫、張愛玲、李銳等等。其它大概都是修課的需要另外去找來看的課外書。基本上這時候已經不太看科普書了,也不喜歡看翻譯的國外經典小說,因為立志要看原文的(結果導致閱讀數量大減,呵)。大學修的一些古典詩詞的課,還有西洋文學的課對我欣賞文學的幫助很大。

大學後期一直到研究所開始會看商業類的書,以前我是從來不看商業類的書的。不過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我幾乎是只看商業類的書。

畢業後到現在,看得比較多的大概是旅行探險類的,尤其是馬可孛羅出的那一系列,著實有不少好看的經典。不過現在空閒的時間不多,想把這個系列看過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吧。其它方面的書,例如建築、藝術之類書雖有涉獵,但是還沒到一個系列,基本上就是順眼就讀,也沒什麼章法。

9.27.2005

溫度

這個禮拜回宜蘭,天空照例還是下點小雨。

因為腳傷已經好了八九成,所以就想說去慢跑一下。其實我並不是個很喜歡慢跑的人,尤其是跑操場的話,我覺得還蠻無聊的。但如果是在景色不錯的地方,跑起來就會很舒暢。

後來仔細想想,宜蘭適合慢跑的地方還不少。如果想跑沙灘,有些沙灘甚至還可以觀賞水鳥;如果想跑山路,也有曲折幽靜的山路;我家附近的宜蘭河河岸也是碧草如茵。後來我去也是離我家不遠的龍潭湖跑,湖的一圈差不多是三公里。剛開始覺得腳的肌肉有點緊繃,太久沒跑步了也很快就累了,不過因為湖光山色,還是跑了一圈回來。

心有餘力的話,一邊跑其實一邊可以想很多事情,不過這一次的心情很單純,只是覺得可以感覺到雨滴,看到湖面的波紋,是一件很棒的事。

還有溫度。溫度總是在我的記憶裡扮演著隱形的書籤。有時候是某天清晨醒來,有時候是一陣涼風吹來,就會想起好像很多年前的某一天,這個溫度也曾經出現過。然後你就會開始回想,那一天,是誰跟你在一起,在哪裡,記憶就一環扣著一環汨汨流出。

溫度不會消失,所以有些事情,怎麼也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