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覺得戰爭離我們太遠,至少波士尼亞人也是這麼想的。但一下子事情就這麼突然地發生了,而且還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進展。
這本書的作者是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寫下了他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採訪的所見所聞。身為一個記者,事實上他在這本書中放了很多的情感,甚至還感覺得出來他刻意壓抑下來的情緒。
其實看完這本書帶來的第一個感覺是,國際政治如此現實,而帶動這個世界運轉的不過就是冰冷的利益罷了,軍隊為政治而動,政治為利益服務,偏安的情勢背後往往只是脆弱的平衡。
你也許對這場戰爭沒興趣,也許也不想了解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民族與政治,但是在這場戰爭中所呈現的人性如此寫實,摻雜了醜陋與美好,卑劣與偉大,虛偽與真誠,利用與犧牲,懦弱與勇敢--而且這不是小說。
書中最動人的部分是描寫生活在這場戰爭底下的人物誌,我很想把那些故事摘錄出來,但是如果沒有完整的敘述和前後文,這些故事令人感動的部分就無法呈現,所以如果有機會的話,你一定要看看這本書。
戰爭可以扭曲人性,但也可以更彰顯某些人性。而且不必然因為你的角色是加害者或被害者,純粹就是你的心裡怎麼解讀,以及你有力量時,該怎麼做選擇。
我是一個常懷疑神的存在的人,我的想法很單純,如果神真的存在,它怎麼會容許這世界上有這麼多的苦難?所以當我看到裡面有個波士尼亞人被問說,「你還想信神嗎?」他回答「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我更相信了。」
他的答案讓我很震撼。
其實這本書相當冷門,當我請朋友快點幫我從師大圖書館借出來時,他笑著說:「別急,這本書不可能會被借走的。」
我會找到這本書的源起其實是從 Susan Sontag 的一篇文章開始的:Waiting for Godot in Sarajevo--在塞拉耶佛等待果陀
她是一位美國的女作家,讀她的文章往往就像在舔著刀鋒上的糖蜜一般。
塞拉耶佛就是波士尼亞的首府,在波士尼亞戰爭期間,Sontag 思索著她能為那裡受苦難的人們做些什麼事?後來她決定為他們演一齣戲,這齣戲就是 Waiting for Godot,等待果陀,法國劇作家 Beckett 的經典荒謬劇,劇中的兩個主人翁在一再重複的過程中,等待著一直沒有出現的果陀。
在當時各國的漠視與放縱之下,在塞拉耶佛演出這齣戲帶有強烈的隱喻。Sontag 在這篇文章中詳細記下了她之所以想演出這齣戲的想法,以及在塞拉耶佛導演這齣戲的過程。
這是一篇令人動容的文章,收錄在「蘇珊桑塔格文選」這本書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