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2011

日本, 一路騎下去 -- 富士山篇

From Japan bike trip

本來的計畫是在旅途的一開始就先去爬富士山,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因為颱風的攪局以致於在旅途快結束時才去爬.

把富士山排在後面的好處主要還是心理上的, 從剛進入山梨縣就遠遠地看到它的身影, 一直朝著富士山前進倒是有一種去朝望的錯覺.

很少去爬一座山是遠遠地你就看得到山頂的, 但火山型態的山常常就是這麼拔地而起. 不過我倒也不是想寫什麼旅行指南類的文章, 畢竟這類文章網路上已經很多了, 我比較想著重的是, 為什麼我不想再去爬第二次 :p

環繞著富士山的有五個湖泊, 其中最熱鬧也是最多人登山的起點是河口湖. 我和友人 C 騎到河口湖後問了一下登山的資訊, 就決定前往西湖找營地了. 兩個湖相距不遠, 但僅只翻過一個山坡, 西湖就安靜了許多. 找到了營地後出去找餐廳, 其實選擇也不多, 最後在一間精緻可愛但餐點不怎麼樣的餐廳解決了晚餐.

隔天中午前往河口湖站搭車到五合目, 但五合門時正是日落時分,美不勝收:
由於計畫在山頂上看日出, 所以估算了一下時間, 晚上十點再出發就可以了. 於是在五合目逛逛商站, 煮晚餐吃, 找時間小憩一下, 一直混到快十點才出發. 和我們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 也是此時才開始走.

夜晚爬山, 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展望可言的, 但是望山頂望去, 卻是燈火輝煌. 原來富士山從五合門開始, 六合目、七合目、八合目、九合目, 都有所謂的 "hut" 可以住, hut 就是民宿的小屋, 體力比較差的人可以選擇住宿一下,隔天攻頂就比較輕鬆. 不過價格奇貴, 通鋪一晚就是五千日幣起跳. 這倒無妨, 只是也不必搞這麼多間吧, 起碼有十間不誇張, 而且每一間都燒著柴油發電, 一走近就有柴油的臭味, 就在名滿天下的富士山上?

富士山標高 3776M, 不過那是最高的劍峰, 不少人只走到火山口的淺間大社, 那會再少個一小時, 所以從五合目開始走的話, 一般速度也不過就是五六個小時能到, 這樣真的有必要蓋那麼多小屋嗎? 這一路騎下來, 真是令人難以相信一向重視環保的日本人, 會容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富士山上.

而且說真的, 體力不好爬不上去的話, 該加強的是自己的體能, 而不是要環境去遷就你. 有時路上看到有些人帶著氧氣瓶, 休息時上氣不接下氣就吸了起來. 真的覺得上下山十來小時不吸個氧氣就會高山症了嗎? 老實說在三千米高的地方多住一晚反而高山症的機會大一點.....。

富士山正在為申請入世界文化遺產做努力, 但我看先把山上的商家整頓一下比較實在一點. 富士山的聲名已經夠盛了, 即使我們去爬的時間已經是九月了, 不是七八月的旺季, 但山頂還是人山人海, 看日出的那一面幾無立足之地. 多個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 環境就會變好嗎?

富士山上山和下山的路是不一樣的, 上山的路還算好走, 商家也都有提供廁所, 不過每次兩百日圓. 下山的路就難走了, 是很寬很平但很容易滑倒的碎石子路, 為什麼會鋪成這樣? 看到這台履帶驅動的車子後我就明白了:

From Japan bike trip


原來就是為了商家補給方便嘛, 不然要把路弄得這麼大條卻這麼難走也不容易. 而且這車子橫行霸道, 還一度差點撞到人, 但一點也沒有道歉的意思.

然後一路下山都沒有廁所, 連唯一的公共廁所也不明所以地關閉了, 我相當好奇那天上山的千餘人都怎麼尿尿的, 尤其火山上沒有植被遮敝, 就是光禿禿的, 難道就一路憋下去嗎? 我是好不容易走個叉路到商家去上廁所, 之後又憋到五合目再上一次, 真是非常難憋呀..... 光這一點我就不想再來一次富士山了.



9.13.2011

日本, 一路騎下去 -- 準備篇



這個標題, 純粹是借用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單車旅行者, 石田裕輔, 所寫的一本書的書名. 他在七年半之中騎遍了全世界. 現實上我當然是沒辦法「一直騎下去」, 做為一個上班族, 一趟短短兩周的行程已經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但為什麼選擇日本呢? 說真的日本去太多次了, 一般的旅行已經沒辦法讓我 "feel psyched". 不過單車旅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旅行的交通方式會影響旅行的諸多層面, 我從很久很久以前就覺得單車旅行是種很棒的移動方式, 覺得它既純粹又充滿浪漫情懷(自以為:p). 大概是 2004 年第一次去西藏看到六十歲的大叔大媽卻在騎單車旅行時就有的念頭, 但是一直沒機會實現 (某些心得想法可以參閱之前文章). 這次剛好有過單車旅行經驗的友人 C 也排除萬難加入我的行列, 遂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那麼就來試試看吧.

就補給面來說, 日本和臺灣類似, 到處是便利商店, 車上甚至不必裝任何糧食,你幾乎不可能騎一天車卻看不到一間便利商店; 就住宿面來說, 雖然最後決定帶著帳篷, 但在日本其實要隨便找個小空地露營都不容易, 住旅館的話價格也不低. 由於恰好又遇到颱風及種種因素, 住宿最後成為整趟旅程中最大的支出.

首先就是要把單車弄過去, 剛好當初買單車時, 有考慮到攜帶的問題, 所以買了小折 Dahon Speed Pro TT. 本來想說事情很單純, 弄個紙箱放進去就行了. 於是先去單車店要了個紙箱, 勉強塞了一下量了尺寸, 發現有點超過行李尺寸限制. 如果是坐長榮的話我倒不擔心, 長榮對於單車行李向來友善, 但我這次是坐 United. (因為長榮沒有從舊金山飛東京的航班!) 於是仔細看了看他們的行李限制, 發現有一條說凡是單車行李單程一律加收 USD 175 ! 這也蠻見鬼的, 那我乾脆去日本買台車算了, 神經病才運過去.

於是我打個電話去問了一下, United 居然是不管單車行李尺寸的, 就算長寬高在總和限制內, 只要他們知道那裡面裝的是單車, 都會加錢. 根據免責條款, 你們也不會對單車行李小心處理, 為什麼要多收錢哪? 所以, 請加入 facebook group: United Airlines is Ridiculous to Charge $175 Each Way to Travel With a Bike


這樣就有點麻煩了, 又查了一下資料, 是有人將彎把 TT 放進限制上限邊緣的行李箱內,然後絕口不提行李箱內裝什麼東西而過關的. 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了, 剛好我也有個蠻大的行李箱, 於是開始展開肢解工程, 費了一般工夫終於裝了進去, 簡單來說需要的步驟是: 1. 拆掉前後輪 2. 拆掉彎把 3. 拆掉座管 4. 主要的車架放進去後, 剩下的東西再找空隙塞就行了, 基本上連後貨架都能放進去. 5. 至於容易損傷的前後輪部分, 也剛好有很大的 Dahon Stow bike bag 可以保護.

另外許多部分我都有再利用氣泡紙再加強保護, 但是我的行李箱畢竟不是硬殼的, 終究不是很放心. 直到運到日本後打開的那一瞬間, 頗有開獎的感覺... 還好大體上沒有什麼損壞.

不過雖然車是運過去了, 但究竟 TT 是不是台適合單車旅行的車呢? 這個答案是, 看情況. 在這趟旅行中, 我後貨架載了一個裝滿了登山大背包, 還有兩個不大的馬鞍袋, 總重量應該不超過 15kg, 但後輪的外胎卻在倒數第三天磨損破了, 總哩程數未滿一千, 遠低於正常單車外胎應有的壽命, 顯然是跑車的外胎不適合如此粗重的工作吧. 而且 TT 的外胎還真難找, 著實花了點時間...

但如果你不爬山也不露營, 只有輕便的行李, 同時在便利的國家/城市旅行, 那 TT 還是可以勝任它的工作的, 畢竟它能塞進行李箱或車袋, 方便你轉換交通工具. 但總是, 做為人生第一次單車旅行, 儘管發生不少狀況, 但每一個能讓人有所收穫, 畢竟短短兩周就遇到颱風、爆內外胎、變速器失靈、迷路等等, 也感謝友人 C 在旅行中給予的許多幫助.




8.05.2011

San Francisco marathon -- The Race















剛起跑的時候, 天色未明, 遠處海上的桅杆只依稀可見.

我本來是報名 wave 5, 完賽時間是 4:15, 但一時趕不上, 只好加入十分鐘後 wave 6, 完賽時間 4:30 的起跑. 因為練習量不足, 所以覺得也無所謂, 說不定五小時能跑完就阿彌陀佛了.

但一起跑後我的老毛病又犯了, 就是剛開始會衝太快, 前 3 miles, 我的速度是 7.5mins/mile, 跟預計中的 10mins/mile 比起來快太多了. 於是開始放慢速度.

清晨碼頭邊的道路上, 白天熙攘的人潮換成一群群的跑者, 跑過還沒開門的商家, 跑過草地, 跑過常去岩館, 這個超現實的場景一直延伸到金門大橋上, 跑道開始狹窄, 基本上很難超車, 只能順著人潮跑. 有些路過的車子會鳴喇叭加油... 所以我現在已經開車過, 騎單車過, 也跑步過金門大橋了, 似乎只剩下... 游過?

下了金門大橋後, 不知不覺已經到了 10 miles 的關卡, 出現了一個大下坡, 腿開始覺得有點緊緊的. 天色亮了, 加油的人潮也漸漸多了起來, 之後一路上的加油人潮, 就成了很重要的一股動力了. 有時路邊有人用小卡車載來音箱大放音樂; 也有 DJ 在放音樂; 還有樂團在現場演唱...... 音樂是舊金山這個城市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就像開車在 101 會看到的廣告: The Beatles Now on iTunes. 音樂在這裡無所不在, 改變音樂產業的力量也在這裡, 這則廣告道盡了不少滄桑.















跑到了 13miles, 終於一半了, 跑完前半馬的人跑進終點欣喜不已, 但跑全馬的人個個表情嚴肅, 因為硬仗才要開始. 接著後半馬的人開始起跑, 第一波出來的健步如飛, 只能先視若無睹了...

沒想到在 17 miles 左右時, 我看到了 4:15 的 pacer, 心中有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不用再管配速了, 我跟著他跑就好了. 兩個 pacer 中, 其中一個是穿五指鞋跑, 當然能當 pacer, 可以肯定他的實力絕不止 4:15, 一直到最後, 他都能不斷地幫他帶的人打氣加油, 最可怕的是, 他還能氣定神閒地跟旁邊的人閒聊, 而我都快溺死無法呼吸了..... 如果要我想一個酷刑的話, 那就是全馬的最後 6 miles. 前提是每周只讓你練跑兩小時.

最後的每一哩都覺得異常地遠, 一看到上坡或下坡就快沒氣. 大概在 23miles 的時候我停了下來, 按摩了一下大腿, 「撐著點, 快到了」, 我對著它說. 休息了五秒鐘, 繼續跑. 雙腿都在抽筋的邊緣, 但不能停下來, 有時只好慢下來, 但 pacer 一離得遠了, 又會不自覺加快腳步. 有時情緒覺得很亢奮, 因為快跑完了;有時覺得很感動, 因為居然跑到這地步了. 還剩一兩哩快到終點時, 腦中又浮現五六年前,第一次在澎湖跑馬拉松的記憶: 在最後一分鐘, 五小時五十九分時, 維持著變形的姿勢跑進終點的兩個中年大叔. 我坐在車上, 一直沒看到他們的臉, 但我卻一直沒忘記他們的背影. 直到現在, 我都還在追逐著他們的背影, 但是有靠近一點了. 最後我四小時零五分跑進終點, 拜延後一個 wave 起跑卻追上前一個 wave 之賜.

跑過終點後, 有十分鐘之久, 我坐在人行道邊上一動也不想動. 體力當然是跑一場馬拉松的必要門票, 但是意志力才是決定你怎麼跑完這場馬拉松的關鍵.

「至少到最後都沒有用走的」, 那就先從一場比賽開始吧.







*感謝 Qun Cao 的照片

7.31.2011

San Francisco marathon -- Comparison


舊金山馬拉松有些地方值得台灣的馬拉松借鏡的:

1. 起跑時有分好幾個 wave, 在報名時可以根據你的預計完成時間選擇 wave, 像我是選擇 wave 5, estimated finish time 4:00~4:15. 而每個 wave 的出發時間間隔十分鐘
2. 每個 wave 會有兩個 pacer 領跑員, 他手會舉著一個牌子寫著時間, 然後用固定的配速跑完全程, 所以懶得配速的人就跟著跑就好, 很方便
3. 有送一個袋子可以放衣物, 在起跑線旁可以直接丟 UPS 卡車, 不至於在起跑點冷很久
4. 半馬有分成前半馬和後半馬, 可以疏解人潮. 所以雖然是個三萬人的比賽, 除了起跑時和金門大橋上比較塞之外, 其他時侯都不太擠.

另外一點跟賽事的籌備無關, 倒是跟市民的素質比較有關:
無可避免的城市馬拉松總是會管制交通, 而參加過三年來 T 市的馬拉松, 每年必被紅燈擋住及被不耐煩的汽機車狂按喇叭, 基本上不是個 marathon friendly 的城市, 但我這次, 沒被紅燈擋住過, 也沒被按喇叭, 除了金門大橋上加油助興的喇叭之外.

T 市馬拉松還有不少能加強的地方, 不是每年人數創新高就好了. 活動愛搞很大(T 市馬拉松有沒有在限名額呀?)但又沒辦法控制住場面, 每次前幾公里只能塞著用走的, 這不就是好大喜功嗎? 另外在空氣品質方面就更不用比了, 不過這就不是賽會能控制的了.

另外在補給方面, 總共有十二個水站, 提供水及運動飲料. 其中有兩個地方同時提供 energy gel, 一個地方有橘子和香蕉. 在食物方面臺灣的賽事提供的還是比較豐富, 有時幾乎站站都有吃的. 還好我自己口袋另外有放了兩條 energy gel, 不然有可能會餓到.

在賽事完成後, 會發一張大鋁泊披風保暖, 臺灣則是發浴巾. 獎牌則是都有. 我個人比較偏好浴巾, 因為很實用. 另外會發給水果麵包, 還有喝不完的飲料, 這方面也差不多.

比較麻煩的是號碼布前一天還得跑趟舊金山拿, 不能用郵寄的. 那它報名費是都用到哪去了呀? (總共有幾百萬美金喔!! 但它徵求了一堆 volunteer, pacers 也是無給職呀). 總之開車進舊金山就是件麻煩事, 車多又難停...

某朋友說舊金山馬拉松已經是他參加過的賽事中辦得比較不好的, 但由於這是我在美國的第一場, 所以尚無法比較美國的其它賽事. 但整體來說, 分數比 T 市馬拉松高, 我也相當喜歡 pacers 的設置.除此之外, 臺灣的永和超馬、金石馬、太魯閣馬都還是不錯.



San Francisco marathon -- Preparation

上一次爬全馬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 這四年來發生了許多事, 人從臺灣跑到了美國, 運動的重心也以攀岩為主, 我都快要想不起來長距離跑步的感覺了.

這次會報名舊金山馬拉松其實是帶著實驗的性質: 在看了 Born to run 這本書之後, 很想試試 barefoot running 的滋味, 另外還可兼有鍛練生銹的體能的功用, 只是它的報名費實在很貴: 全馬 USD 150, 半馬 USD 90. 在臺灣能跑上四個全馬, 或兩個鐵人三項了. 總之, 這價錢看來當然是報全馬划算哪! 而且我一直覺得在舊金山跑步是很舒服的一件事, 天氣永遠不會太熱, 街景也形形色色, 每次到舊金山市區, 尤其靠海的街道, 總是有不少在慢跑的人. 那麼, 就姑且跑它一回吧?

於是在四月初報名之後, 就先買了雙五指鞋來試試, 畢竟腳皮不夠厚, 小腿肌肉也還沒練起來, 剛開始沒辦法赤腳跑, 而五指鞋則是最接近赤腳腳感的鞋子. 剛拿到鞋子第一天很興奮, 跑了一個小時, 不過後來又懶了下來, 每次也就是在跑步機上跑個半小時而已, 然後跑步機又是在岩館裡面, 跑一跑就去攀岩是很正常的事.....

然後某天心血來潮, 想試試真的赤腳跑的感覺, 於是把五指鞋脫掉跑. 其實跑起來還蠻輕盈的, 頗有健步如飛之感, 幾乎停不下來, 但後來覺得腳底熱熱的. 沒想到四十分鐘後, 兩腳腳掌都起了水泡, 真是太杯具了... 於是等水泡復原花了一個禮拜, 五指鞋計畫也\胎死腹中, 赤腳馬拉松之神 Abebe Bikila 的身影也離我愈來愈遠... (他在 1960 年赤腳拿到奧運馬拉松冠軍, Vibram Bikila 鞋款就是因他而命名的)

好吧, 於是換回一般的跑鞋, 然後也開始慢慢從跑步機移到街道上, 因為跑步機實在太無聊了, 我跑步一直沒辦法進步就是受不了無聊, 什麼跑步機、繞操場的, 實在是考驗耐心. 終究街跑才是王道, 一邊跑一邊欣賞別人家的房子庭院, 不得不說有些人的家真的佈置得別有巧思. 只是雖然這裡夏天天黑得晚, 下班後也仍剩沒多少時間好跑, 於是就在每次練跑時間 20~40mins 之間, 而且跑一天沒一天的, 轉眼間就來到了比賽日期了!


5.10.2011

Vibram FiveFingers Bikila 測試



此篇雖然不是廣告文, 但是... 相信大家都知道 Vibram 向來是以製造高品質的鞋底著稱, 從登山鞋到攀岩鞋都看得到它的蹤影. 前陣子 Vibram 出了一個系列的鞋子叫 FiveFingers, 它的特別是五個腳指是分開的, 而且鞋底和鞋面都很薄, 除了外形怪異之外, 其實主打的是如同赤腳般的感受.

赤腳跑步有什麼特別呢? 有本書 Born to run 講的就是一群世界上最擅長長距離跑步的民族 Tarahumara 的故事, 這本書值得另篇文章介紹, 但主要的重點是, 人天生就是擅長跑步的, 尤其是長距離. 但是現代人跑步總是會傷到膝蓋, 得筋膜炎之類的, 主要是多了一些昂貴, 不必要的東西, 例如跑鞋. 然後作者深入這個民族的部落, 和他們一起訓練, 研究他們的習性, 也從而發現赤腳跑步的一些優點.

這聽起來是蠻顛覆性的講法, 但我個人的一些經驗, 卻馬上讓我躍躍欲試.

首先就是, 當你去選購一雙慢跑鞋時, 大部分都是強調避震做得多好, 要嘛避震要嘛 Gel 之類的. 但是我還記得以前我有一雙 Mizuno 的慢跑鞋(忘了型號了, 馬拉松專用的), 非常地輕量化, 不論是鞋身鞋底都非常地薄, 雖然我平常很少穿它, 但是跑半馬全馬時幾乎都穿它. 沒有什麼科學化的根據, 純粹就是我覺得穿它跑起來比較輕鬆, 雖然隱約擔心它相對薄弱的避震會不會傷害我的膝蓋. 當然 Mizuno 這雙鞋, 比起 FiveFingers 來說還是 heavyweight, 不脫傳統跑鞋的範疇.

第二就是, 在我唸國小時, 我的同學大部分是原住民, 那時侯的運動會, 「原住民幾乎是沒有在穿鞋子跑步的」. 不是說窮到沒錢買鞋子喔, 而是在站上起跑線前, 特別把運動鞋給脫掉. 而那時也沒什麼 PU 跑道, 只有紅土鋪的簡陋跑道, 然後你就看到他們的腳沙沙沙地揚起一陣塵土飛奔而去. 那時覺得赤腳跑步真是一種純粹而強悍的象徵.

但現在的路面, 赤腳跑還是危險了點, 所以後來一看到 FiveFingers, 主打赤腳般的感受, 就讓我就躍躍欲試. 它的鞋底鞋身都設計得薄又緊貼, 就像腳上多了一層皮一樣. 不過我前一雙買得又太小, 沒能拿來跑步. 轉賣後買了圖中的這雙, 昨天就拿來試跑一下. 這一陣子練跑大概都只跑了半小時, 但是昨天一跑, 也是第一次用這種鞋子跑, 居然就跑了一個小時, 大約 7.5miles. 怎麼說呢... 就是有種力量傳達非常直接的感覺, 然後很不想停下來, 彷彿一直前進才是正確的姿態. 網路上有看到同好也測試這種鞋跑步的效果, 但是說他隔天比目魚肌非常地酸, 不過神奇的是, 我倒沒這種感覺, 反而左腳腳跟有點痛.

所以我現在有在認真考慮七月底的舊金山馬拉松要不要穿這雙鞋跑, 當然更多的測試是必要的, 畢竟肌肉的使用轉換不是一下子能生效, 而且 7.5miles 和 26miles 又是不同的境界. 但無論如何, 能重新發現一種不同的跑法不同的姿態, 實在是充滿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