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09

轉山

去年十二月來美國時只帶了兩本中文的所謂「閒書」,一本是村上春樹的《關於跑步》。說也奇怪,村上春樹是個小說家,有名的也是他的幾本長篇小說,但我就是比較喜歡他的散文,特別是他的《遠方的鼓聲》,讀完之後讓我覺得,嗯,我也想再拿起他的小說讀讀,看他是怎麼能把自己隱藏起來的。後來發現,那種調性是沒辦法隱藏的,有點像是一個人的氣味,揮之不去。而對於小說家來說,就是文字之間顯現的調性,也許情節變化,人物殊異,但只要讀個幾頁,那熟悉的感覺就飄了過來。

另一本就是謝旺霖的《轉山》。臺灣的旅行文學向來比較薄弱。所謂旅行文學,並不是告訴你哪間旅館便宜,什麼餐廳好吃,該去什麼景點之類的工具書。這樣的工具書大抵是你去一個地方之前,會買來查找資料的書。但旅行文學比較個人,作者寫的是他心裡的感受,他遇到的人事物。就算你跟他同一個季節去,住同一個地方,上同一間餐廳,但在你心中形成與留下的,仍然不同。但這往往才是比較珍貴的,因為獨一無二,也因為那是只屬於你的。

過去我最喜歡的旅行文學系列是馬可孛羅出版的系列,它大量地引薦了國外的旅行文學經典,不僅是現代的,例如 Paul Theroux, V.S. Naipaul 的作品;也有一些是記載那些式微的文化,就某種意義上而言,也已經消失不見。例如河口慧海的《西藏旅行記》,Thesiger的《阿拉伯沙地》。這些經典之作已經不只是旅行文學,也是一個地區的文化與歷史的重要田野資料。

不過就像臺灣的翻譯書常會出現的問題,在馬可孛羅這個系列也可以看到,那就是譯筆不齊。所以到後來通常我不是挑選主題來看,而是由翻譯的品質來決定我看不看這本書。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尤其你翻譯的作品是由例如像,呃, V.S. Naipaul 所寫的話,那的確是個挑戰。當我在看完《幽黯國度》後,驚豔於他細膩而又刻薄的文字,又去買了《在信徒的國度》來看之後,看了一半我就放下書了。因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原作的文字已經變調。直到有一天我買了原文版的《百萬叛變的今天》,我才初窺 Naipaul 文字的深刻幽微,光寫那麼一堵老舊房子褪色的壁,如退去的潮水般的句子,我就忍不住多看幾遍。不過可惜現在書也不在手邊,不然實在應該摘錄一下的。不過也因為其文字密度之高,我也一直沒有看完,但這倒也無妨。

其實讀翻譯的作品就是這樣,讀者終究是隔了一層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在認識原作者的心思。至於這影響大不大,就不一定了。但我們終究懂不了那麼多種語言,有太多的作品我們得依賴翻譯。而譯筆有譯者主觀的認定,也有讀者自己主觀的解讀,就像我常在想,究竟我們認知中的村上春樹的文筆,是不是其實只是賴明珠認知中的村上春樹,因為她翻譯了那麼多他的作品,我們也習慣那樣的文字風格。

好吧,其實我本來想說的不是旅行文學,也不是翻譯,這些都是太大的主題。我只是剛好看了《轉山」這本書,然後覺得不錯想介紹一下,不過很晚了,還是先睡覺吧。

2 則留言:

syshen 提到...

這本我也有,它用散文的方式來書寫自身的經歷十分特殊,再加上作者的好文筆,在旅遊書籍中實在少見

lantince 提到...

看完了讓我也想去大騎一場 但真的是很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