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從某個地方回來, 朋友們最常問的問題「那裡好不好玩?」「會想再去一次嗎?」其實現在去過的幾個國家, 我還沒有不想再去一次的. 只是想去的地方太多了, 在時間和金錢的考量之下, 什麼時候會再舊地重遊, 我自己也沒有把握.
不過我有把握的是, 下次我要把單車弄出國騎. 其實這次行前我就有在考慮要不要把單車托運出去, 不過一想到才短短幾天的行程, 我要弄個紙箱去好好打包單車, 以免運送過程撞壞, 又看到背包客棧上有人在吳哥窟單車座椅被偷走, 我心想, 我的單車座椅和前後輪都可以快拆, 要是到時候被偷得只剩下車架, 那就欲哭無淚了, 所以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
雖然我們在第三天有租了單車騎了一下, 但那跟實際上騎單車旅行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一來距離不長, 二來不必把全部家當放車上, 三來也不必擔心維修的問題. 這次旅途中, 我假想了一下在當地, 也可能是在東南亞的普遍情況, 騎單車途中會遇到的問題:
1. 炎熱, 所以最好在天色微亮之時就啟程出發, 中午時就用餐、在古蹟裡睡午覺或找旅館, whatever, 就是不要在路上騎車.
2. 沙塵, 當地有不少道路都是黃土路, 彷彿是 WRC 的比賽場地, 一有車子駛過就黃沙滾滾, 這只能戴口罩或面紗, 一定程度的灰頭土臉恐怕是難以避免.
3. 失竊, 這個問題在臺灣也不小. 因應之道就是請商家幫忙看一下車, 晚上住宿時把車牽進旅館等, but there is no holy grail.
這些都只是路上的問題, 事前的準備工作才是決定一趟單車旅行能否成功的關鍵. 這方面我還沒有經驗, 不過網路上可以參考的資料已經不少:
婷的單車入滇藏之行: 其實這個新聞台寫得更棒的是她在南美一年的記錄, 及對生活的體驗.
Deray 環法之旅: 幾乎每天都有鉅細糜遺的記錄, 讓人忍不住一天天看下去.
阿文環歐及北美之旅: 準備工作很仔細, 值得研讀.
將狗與恰克的歐洲行: 其中的恰克騎的是跟我同系列的 Flight M1 喔
英文資料就更多了, 以這個網站為起點, 就有看不完的資料了. 不過你也知道, 英文資料看多了很傷眼... .
其實我的單車本來是要買來旅行用的, 後來居然變成鐵人三項用車, 也是始料未及. 我平常也很少騎它, 總覺得跟它愈來愈陌生. 但是要單車旅行, 一定的維修和調整技能是必要的, 因為多的是可能在前不著村, 後不著店的情況下車子出狀況, 所以最好也有個旅伴能互相照應. 我想騎單車的理由也很簡單, 只是覺得單車比較能仔細地品嚐一個地方的脈絡, 而不是再多風景都來自"窗外".
以下是幻想部分, 實現年月日未知.
假如現在有三個月時間, 我會去哪裡呢? 目前由於經驗的缺乏, 如果在沒有旅伴的情況下, 我會選擇環歐、環日或橫越北美. 在有旅伴的情況下, 也要視旅伴的經驗而定. 大陸及中南半島應該有不少路線可騎, 不過如果是川藏、滇藏或新藏線, 體力要有一定水準. 南美大陸及巴黎-拉薩之旅, 則幾乎可以定為生涯的目標. 我前陣子買的一本書: Off the rails, 則是兩個澳洲青年騎斜躺車橫越西伯利亞的遊記. 做這種事的結果要嘛回來上國家地理雜誌, 要嘛就是西伯利亞的野狼多了些食物吧. 斜躺車倒是蠻有趣的, 臺灣也有生產的廠商, 一輛不到三萬塊可以買得到, 哪天我解決停放的問題的話, 可能也會去敗一輛.
再介紹一個我的偶像: 瑞典人 Goran Kropp . 在 1995 年 10 月的某一天, 他跨上他的單車, 開始騎騎騎... 從斯德哥爾摩一直騎到加德滿都, 這時候已經是 '96 年 4 月. 你以為他這樣就要回家了嗎? 不... 他又繼續到了聖母峰基地營. 然後, 開始爬聖母峰. 在第一次嘗試的時候, 他離峰頂只剩一百公尺. 但因為自認再爬下去體力不足以安全返回, 所以他撤退了, 回到山下休息. 過了幾天, 聖母峰上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山難, 死了一堆人. 但幾天後 Kropp 先生覺得他休息夠了, 決定再嚐試, 這次終於成功登頂. 最後再從加德滿都, 跨上他的單車, 騎回斯德哥爾摩. 另外, 在 '93 年他也曾經登頂過世界第二高峰 K2. 目前登頂過聖母峰的累計有兩千多人, K2 只有一百多人. 他在這兩座山峰的攻頂過程中都沒使用氧氣筒, 在他之前, 只有義大利人 Reinhold Messner 能沒用氧氣筒上 K2.
他的心理素質強的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整趟旅程中, 包括攻頂, 他都是一個人來, 徹底徹尾的獨行俠. 但他並非有勇無謀: 能夠在距離峰頂一百公尺處決定撤退, 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只是很不幸的, 在 2002 年的時候, 他在攀岩時, 因為岩械脫落直接墜地死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