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2008

On the road


美國公路的形象第一次出現在我的眼前, 是來自於國小時看的影集霹靂遊俠. 通常片尾總是一幕火紅的落日就要隱沒於地平線, 而霹靂車正駛向看不見盡頭的公路遠方. 其實小時候最大的疑問是:「他... 要開去哪裡呀? 有地方住嗎?」

後來看的電影、影集多了, 對於所謂「看不見盡頭的公路」的畫面也就習以為常. 何況, 也不是真的沒有盡頭, 即使是 Pan-American Highway, 從 Alaska 一路迤迤幾萬公里, 最後也是有個盡頭.

當然, 那是以為, 里程數的結束就是所謂的盡頭.

去年第一次出差到美國, 從 New Jersey 一路開車到 Virginia, 對於所謂美國公路的印象就是又長又直, 稱職地扮演好讓人快速到達目的地的任務. 至於路旁的景致等等, 或是錯落的建築, 或是廣闊的農田, 或是路旁的巨型看板, 一開始雖覺新鮮, 不多久也就膩了, 到後來就像白開水一樣, 雖然是很必需的, 但也淡而無味.

這次來美國出差, 時間較長, 有好幾個周末可用, 剛好在這工作的友人 E 對這一帶還算熟, 也就會帶我去一些大眾景點, 像舊金山, Napa, Santa Cruz 之類的地方, 雖各有特色, 但所謂景點, 通常也就是一個點, 拍拍照吃吃飯逛逛街, 來個到處一遊的註記. 終於在某個周末的 Yosemite, 友人 E 在 hiking 時跌下了山谷, 呃, 其實我覺得只是路邊啦, 但友人 E 堅持說那是山谷... 然後手上有點擦傷, 噢, 不, 是很有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的嚴重創傷, 之後, 友人 E 就對什麼 hiking in Yosemite 興趣缺缺. 於是我們就研究起周末兩天殺到 Death Valley 的可能性.

其實一開始的計劃很簡單, 周五晚上開夜路走五號公路, 西岸主要幹道, 一路向南, 隔天一定能到 Death Valley, 只是還有多少時間能在那裡閒晃, 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清楚的目的地, 清楚的方向, 沒有到不了的理由. That's how we plan our trip.

前陣子剛好在看侯文詠的危險心靈, 從是個國三生的主人翁出發, 探討臺灣的教育體制、媒體現象、社會價值觀. 於是一個好學生的任務就是讀好書, 考好試, 其它的雜務別管, 聽校長老師的話就是對的. 等你長大後呀, 找個好工作, 好老公老婆, 賺大錢, 生小孩, 然後把這一套傳下去, 那麼你的人生也就功德圓滿.

but at the end, the trip is boring.

後來我打開 google map, 把加州拉到中間, Zoom in, Zoom in, and Zoom in. 五號公路自然是康莊大道, 但也有一條小路由北到南, 接到 Death Valley, 這條路就是從 Reno, Neveda 一路往南的 highway 395, 沿路會經過 Minden, Bridgeport, Bishop, 然後到 Death Valley 的入口. 但是要接到 hwy 395, 還得穿過 Sierra 山脈, 從地圖上來看, 穿得過去的路沒幾條: hwy 120, 穿過整個Yosemite, 冰封中; 再往北一點, hwy 108, 也是冰封; 更往北, hwy 4, 還是冰封. 終於, 最後查到 hwy 88 的 road condition 是正常的, 但是要繞一大圈, 先往北開到 Stockton, 橫越 high sierra, 才能接到 395. 接到 395 後, 再一路向南 500 miles, 才能到達死谷...的入口.

但是這樣真的能到嗎?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