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2012

不泡會死

標題借用一下石田裕輔的梗, 想說這標題真好用, 之後還可以繼續寫不滑會死(世界各地雪場)、不跑會死(馬拉松系列)、不爬會死(戶外岩場)、不潛會死(潛點系列)... 不過這一篇要講的是溫泉, 就是我心目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溫泉.

首先我覺得, 只是我個人的偏好, 一個好溫泉就是要露天的,然後有很棒的景色. 也許有的人偏好完善的設施, 或是有各種口味的熱湯, 或是附設豪華的旅館.... 但對我來說, 既然溫泉是大自然的產品, 那就自然一點的好. 所以像北投礁溪烏來那些溫泉旅館, 對我來說就是適合偷情就近放鬆一下, 但跟家裡浴缸放個溫泉粉好像也沒有差太多.

我心目中台灣最特別的溫泉是綠島的朝日溫泉, 因為它是少見的海底溫泉, 看著大海泡起來頗為快活. 可惜是它要收門票, 然後人還是有點多.

我去過最多次的是南澳的碧候溫泉, 因為就在外婆家後面, 過了金岳大橋往右轉再下到南澳北溪就可以看到. 人也是很多, 基本上附近的男女老幼大概沒事就會去泡一下. 而且這溫泉每逢颱風來很容易就被沖毀, 又要再重蓋一次, 維護起來算是蠻辛苦的. 不失為典型的野溪溫泉, 和宜蘭的梵梵溫泉同類.

寫到這裡, 發現我去過的台灣的溫泉, 都很多人? 像北橫的四稜溫泉也是, 我想人少的時候泡起來會很舒服, 但還要排隊擠在小池裡就辛苦了一點.

日本的溫泉我泡過的不多, 不過我心目中的第一名是白州的尾白之湯, 話說那時在日本單車旅行, 剛離開長野縣進入山梨縣, 看著遠處隱約浮現的富士山, 想到還要爬上去, 雖然心中有點興奮, 腳卻也是有點軟. 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營地, 營地主人說, 附近有個不錯的泡湯處喔, 住我們這裡還有五百圓的折價券. 這個尾白之湯雖然野味少了點, 但是露天的池子也是蓋得很用心, 遠眺遠處的甲斐駒岳, 按摩著痠痛的雙腳, 實在是非常慶幸有這麼一個溫泉. 全身放鬆的肌肉, 伴隨著樹林裡的蟲鳴聲, 晚上在帳棚裡一夜好眠.

再來說到美國的野溪溫泉. 以美國這麼大的面積來說, 溫泉數目實在是有點少... 不過去過的兩個野外溫泉都不錯. 第一個是和同事一起去的 Sykes hot spring, 要先走 9 miles 的山路, 然後紮營, 溫泉就在離紮營處十幾分鐘不等. 那裡有四五個在溪邊的溫泉坑, 溫度和大小不等, 但即使如此, 人也是很多, 還是要排隊... 不過有一坑擠了三個比基尼辣妹, 本來想問可不可不一起擠一下... 不過因為我太害羞, 後來還是乖乖地排隊了一下.

至於這周末去的 Shepherd hot spring, 從第一次去過後就是我心中第一名的溫泉. 從 Yosemite 東邊出口出來後往南開, 過了 Mammoth lake 後會看到左手邊有一間綠色的小教堂, 左轉進去走 1 miles, 變成碎石子路, 沿著它走兩 miles, 會看到一棵孤獨的樹, 在它之前的小路右轉, 走到底就到溫泉了. 這一帶其它有四五處溫泉, 最好找的是 The hot tub, 每次都是開到 the hot tub, 然後停了四五台車, 池子也塞滿了人, 於是決定往下一個去, 也就是 Shepherd hot spring. 剩下的 Hilltop, Wild Willy 我也都還沒去過.

每次在這裡泡湯, 總想第一個人是怎麼發現的? 因為一片曠野之中, 極目所及, 沒有人煙沒有民居, 僅有的小徑顯然也是因為有溫泉後才出現的. 頗有點美國的 Patagonia 的感覺,  大概是某個牧牛的人偶然發現地面上洎洎流出的白煙吧?

第一次來時是冬末春初, 遠處四千多米高的 Sierra mountain 尚是白雪皚皚, 溫泉所在的海拔有四五千呎, 入夜後寒意料峭. 就地在旁邊搭起帳篷後浸入池裡, 忽然眼前的白煙沒入遠方銀白的大地, 除了緩緩流入池中的水聲外, 就什麼也聽不見了.




1.07.2012

關於潛水




過去幾年一直有機會去接觸潛水, 但時間就那些, 想玩的運動又那麼多, 就一直沒有去學. 後來到了美國, 這裡的海水太冷, 北加這裡也沒什麼好潛點, 再加上這裡攀岩和滑雪都好玩多了, 所以也就沒特別想學.


這次回台灣剛好有時間去考了 Open Water certificate, 然後去菲律賓的巴拉望時就順便去潛了幾支. 第一次船潛要從船上跳下去時還是有點緊張的, 下水後一時之間還找不到洩氣閥 :p



如果問我說潛水好不好玩, 那我覺得很大的部分還是取決於在哪裡潛. 不過戶外活動都類似啦, 滑雪要求要 powder, 攀岩也講求路線 quality. 但潛水呢, 主要就是看東西, 所以有什麼"東西"可看自然就更重要了.



在很多東西可看的地方, 潛水真是相當迷人哪. 水底下的世界完全就是另一個世界, 我完全驚訝於地球上有這麼一大片的地方是我沒接觸過的. 那失重的狀態有點像外太空, 但眼前活生生的魚群又是那麼地具有生命力. 我以前看到的魚大部分是餐桌上的, 偶爾溪裡湖裡也會看到魚游來游去, 但也就那樣. 但深入海面之下, 千百隻的魚群或像巡邏的大隊, 或像縕釀中的風暴, 置身其中, 就像親身參與一部 3D 的電影.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比喻有點奇怪, 但我的確想到電影阿凡達. 阿凡達是一個虛構的夢幻世界, 但進步的電影技術讓它既逼真又迷人. 而水底下的世界同樣夢幻, 卻更加身歷其境. 有時候, 你真的希望自己就是一條魚, 不必背著氣瓶, 咬著二級頭, 就這樣悠游在那片藍色世界中.



當我們一行人延著固定繩一路下潛到沉船的位置時, 那種感覺就像走進了時光隧道...好啦, 我知道這梗很老, 但當你看到一艘 1944 年的大船艦就這麼靜靜地躺著, 長滿了珊瑚、水中植物, 成了眾多魚兒的家, 那種感覺, 大既就 19 世紀的法國學者在一片森林中赫然發現吳哥窟的感覺差可比擬吧?



終於我對小丑魚的認識不再只是 Finding Nemo 裡面的卡通魚, 牠們是真的無時無刻在海葵中翻滾, 而且當你捉弄牠們時, 牠們還會追上來生氣地跟你怒目而視. 如果要問我潛水最動人的是什麼, 那大概就是感受那無所不在的蓬勃生命力, 即使是小如指頭般的海蛞蝓. 當然, 你也會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力--從每一口的呼吸, 從壓力表漸漸減少的數字, 從那雀躍卻硬是要壓抑的心裡.